本澳藝術家組合張健文、媽打沙律 短片新作柏林試映

麗素.帕菲聯同Stations策展人介紹《別了莎拉考夫曼》。(張健文攝)

二月上旬,本澳視覺人類學者張健文及波蘭藝術工作者媽打沙律(Marta Stanisława Sala)共同創作的一部實驗短片在德國柏林Stations獨立展覽空間試映。該部實驗短片長約15分鐘,暫名為《別了莎拉考夫曼》(Sarah Kofman, adé!),以實驗視覺民族誌為方法的短片,內容圍繞以已故法國猶太裔哲學家莎拉.考夫曼。

據介紹,莎拉.考夫曼是二戰猶太大大屠殺的倖存者,曾任法國解構大師德希達助手,又曾師從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生前哲學著作甚豐,其最後一部作品則是突然以易讀手法書寫的自傳式文本,記錄戰時及戰後的家破人亡。考夫曼於1994年輕生離世。

《別了莎拉考夫曼》是張健文與媽打沙律的未完成作品,短片以實驗視覺民族誌為方法,分析莎拉.考夫曼生前的七次電台訪問中的用詞和語氣,從而豐富研究考夫曼生平的相關資料。該部短片在柏林Station獨立展覽空間的一個新書發佈會上試映。

主創團隊介紹指,片中上半部分援引法國作家吉爾斯.拉普格(Gilles Lapouge)1994年訪問考夫曼時的一段開場白,後半部分則引用了同為法籍猶裔詩人艾倫.凡斯坦(Alain Veinstein)同年的一段考夫曼深夜訪談。

麗素.帕菲為《猶太薈萃讀書會之莎拉考夫曼》作導言。(張健文攝)

另外,該影片製作過程中所用到的思維導圖和語言解構的文字資料,以及兩幀劇照,均收錄於由美國猶太裔哲學學者麗素.帕菲(Rachel Pafe)主編的《猶太薈萃讀書會之莎拉考夫曼》(Reading Kofman in Constellation)。此外,片中張健文以希伯來文字母轉寫考夫曼生前的部分法文訪談內容,喻意重構早於十四世紀消失的猶太法文。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