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二〇二三)初本澳疫後全面開放,隨即實施「澳車北上」,至今北上消費、大型超市購物經驗皆成為城中熱議。澳門大學商業經濟學副教授蕭志成認為,疫情過後不少居民渴望外出消遣,鄰近的珠海自然成為選擇之一;加上「澳車北上」的便利,北上消費的確對本澳小微企有影響,尤其民生區及北區的餐飲店,相信約三、四成受到影響。
他又認為,疫後經濟發展,區域合作成大趨勢。過程中的陣痛、汰弱留強成必然。在經約兩年的磨合期後,屆時留下的店鋪將站得穩,同時能為本地人及旅客提供服務。在區域合作過程,政府須端正其角色,在引流、分流旅客、社區基礎建設,尤其公共交通服務上做好工作,而非以直接角色「幫企業做生意」或過度保護本地人。
北上消費 民生區及北區三、四成小微企食店受影響
去年,部分經濟數據如入境人數呈上升趨勢,而博彩毛收入亦超預期。蕭志成亦認為,宏觀數據顯示本澳疫後經濟復甦「是相對樂觀的」。然而,有部分的小微企,特別餐飲、零售店,經營環境相對變差,尤其民生區及北區,約有三、四成小微企,受北上消費影響。
他認為,當中涉及兩個主要因素。市民被困多時,疫後想外出意欲較高,珠海便成選擇之一。由於區域合作,尤其澳門與橫琴間融合不斷加深,這亦使居民對珠海感新鮮,故頻繁過關消費情況一年半載後,或有改變。
另一個因素就是「澳車北上」。疫情剛結束,當局便推出該政策方便澳人入內地,惟其有利有弊,特別對民生區和北區的中小微企,尤其涉餐飲、零售方面,「受到很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經營成本上升亦影響本澳小微企的營商環境。
利用「澳車北上」的居民,今年內應會繼續北上消費,「那麼,對於這百分之三十、四十的商戶來講,無可否認,他們的營商環境,是產生了很不利的負面影響。」而這狀況在今年末或明年,未必有明顯的改善。
疫後復甦過程中,企業反而流失本地客源,蕭志成認為這是當局始料不及的結果。政府在吸取社會意見後,在筷子基狗場舉行大型活動。民生區以及北區缺乏旅遊資源、始終處於被動形勢,現在不足的地方就是這些區分的發展未見起色。
經濟轉型 區域合作成趨勢
店鋪汰弱留強 過程殘忍
研究本澳博彩業和旅遊業發展已有廿年的蕭志成認為,本澳經濟正在轉型,走向大眾化市場。當一個區域或地區經歷經濟轉型時,若以市場經濟運作的話,必然有受惠者及受損者。現時澳門與香港正融入大灣區發展,而區域發展必成大趨勢。在融合的過程中,必然較殘忍、店鋪汰弱留強,未見即時好處,便有部分企業某程度上受到負面影響。
澳門融入大灣區區域合作發展,本澳有何競爭力和優勢?本澳企業又能否留低?對此,蕭志成坦言,以國際及香港經驗而言,這必定是個殘忍的過程,「就是原本民生區可能一條街有四間、五間的店鋪,過多一、兩年,可能剩下三間。」
他續稱,現時,即便假日中區如新馬路一帶人頭湧湧,部分的手信、餐飲、零售店做得住,但亦有很多店鋪關門。區域融合過程將有一個磨合期間,對本澳企業造成衝擊,短期內必是「死結」,在未來的一、兩年內,當局亦做不了什麼來解決這死結。正如東、西德圍牆倒下之後,當年兩地經濟整合期足足用了差不多十年,當時對於企業、人工各方面衝擊很大。
政府不能幫企業做生意
亦非「教父」 企業需增競爭力
蕭志成又認為,疫情期間,部分中小企太依賴政府,故現時對政府不滿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疫後亦有一些相對被動的企業,沒有長遠視野,未見到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長遠的趨勢。「我一個經濟學者,不認為政府要幫企業做生意,直接的支持、援助反而令到企業的競爭力或者本地經濟的競爭力長遠下降,我是支持一個競爭的環境。」
他直指,政府角色未必可解決企業遇到的問題。疫情期間,當局推出不少扶持中小企措施,即便社會輿論如何,當局在各方面「做到足」。「 是不是每個企業都受惠,是另外一個話題,很多企業都起碼捱過呢段時間⋯⋯在疫情期間,真的好像政府一定要幫他們(企業)一樣。 幫了三年,現在政府要走開,他們應付不了。我經常都說,要保護本地人,但是不可以過分地保護本地人,這個是我的理念。」去年政府亦在學習,畢竟它不是一個企業家,「 我們不能期望政府在經濟轉型、經濟出現問題時,可以馬上如『教父』的角色,提出意見或措施幫企業解決問題。」
他又認為,在經濟轉型過程中,特區政府要做的是如何間接地支持企業。過去一年,當局亦在慢慢調整,特別在旅客分流、引流,做了不少工作,是一個「try and error」過程。「我看到好的地方就是有中央政府的支持,本屆的特區政府真的是做了工作,即便不受歡迎也好,但它長遠鋪好一條路。」
當局在協助中小企方面是否已找到對的方向?對此,蕭志成是肯定的,那就是「以大帶小」,借用博企的力量。澳門全面開關後,政府便著力做好龍頭產業──旅遊業,借博企力量活化部分舊區,帶動社區經濟。
有中央支持、鋪好路
發展社區經濟
蕭志成又稱,政府陸續推出發展社區經濟的政策,但要慢慢到位,非一兩個月的事。事實上,本澳社區經濟已有雛形,「 我不敢說很成功,仍然有不足的地方⋯⋯我們不能夠奢望在一年的時間就復甦、或做得很好。」現時亦存在一些情況,即當一條街已引了不少客人進去,惟隔壁的一條街則完全沒有生意;亦有一些特別活動項目,只是舉行一、兩個星期,即使有成效亦未見延續。
特區政府在過去廿年並沒有推出很多措施發展社區經濟,這部分是滯後的。即便過去四年,當局做了不少,但仍不能彌補過去的不足。「起步得遲,所以很困難,但是我看到政府的一些政策,我仍然有信心。」澳門地方雖小,但有中央政府支持及當局政策配合下,「經過一個調整期⋯⋯就會使得本地的經濟逐漸、完善地轉型發展 。」
他續稱,政府應以間接角色支持中小企。在未來的三四年,當局若能在旅客分流、引流方面,以及在基建,尤其在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做得好,應可引導部分旅客到一些的民生區或者北區。現時政府正規劃狗場舊址地段,如果規劃做得好,長遠來講,亦是發展社區經濟正面的動力。
明確博企社會責任、活化舊區是正確方向
對於政府明確要求博企推行非博彩元素發展,包括活化舊區等,對此,蕭志成直言「方向正確」。新版「博彩法」及出台的「博彩經營業務制度」規定,博企負有相當多的社會責任、需發展社區經濟等。
他又認為,博企有豐富營商經驗及商業意識,他們著重是長線發展,而非「一間十個座位的餐廳」。
在新法規下,博企應有財力助本澳旅遊業發展,若能做好六大片區的活化工作,在政策配合下,除了吸引旅客到一定有旅遊資源的舊區外,亦可引導旅客流向民生區及北區。
飲食中小企應保持其特色
改善環境提升舒適度
蕭志成又表示,在與內地區域融合過程中,澳門不可避免經歷陣痛。在今年及明年這段磨合期中,留得低的中小微企應可站得穩。本澳餐飲業亦應提升競爭力,保留自身特色、改善環境舒適度、善用社交媒體如小紅書等宣傳,既要花心思留住本地客人,同時亦能吸引旅客。
另外,本澳一些小微企,尤其家庭式食店應思考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他又建議,除了提供網購、網訂之外,亦應在菜單、服務、店內設置等花些心思。一些在民生區或舊區服務了二、三十年、家庭式經營的食店,未必會考慮改善服務質素,或者增加特色去留住客人,認為客人會一直都在。「但是現在客人有可能會流失,(這些店)是時候思考怎樣留住客人⋯⋯是要落少少心思和功夫。」隨著物價上漲,食店物價亦相應提高,若當價格提升後,顧客只覺得貴、未見進步,這便影響經營。
他又稱,即使現時北上消費頻繁,總是有一班人選擇留澳消費。如果這些企業能捱得這一、兩年的考驗期,隨疫後外出潮減退,留澳消費的人數會增加。自「澳車北上」實施、多澳人北上消費後,部分社區擠塞的情況也見舒緩。
日後,若大時大節,有十萬旅客入境;或周末時有二至三萬旅客,屆時若能吸引約二千人流向民生區及北區便已很好了,可以讓這些小微企生存下去。其實,若很多旅客進去民生區,「迫到爆的話,則會回到二〇一八、一九年時,惹起民怨的。」
近幾年吹起「內地風」,內地一些飲食文化如喜茶、酸菜魚、冒菜對本澳飲食業衝擊不少,如何保持本澳特色之際又具吸引力,對本地商鋪恐非易事。
蕭志成直言,本地餐飲業不應完全模仿國內,「沒有意思的,它應保留本身的特色,但同時亦需有附加價值,如環境、質量方面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