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德國柏林藝術家空間「mp43」委託,本澳視覺人類學者張健文和波蘭藝術家媽打沙律(Marta Stanisława Sala,舊譯瑪塔薩拉)上月在柏林州近勃蘭登堡州的一所棄置公共衛生中心前進行了「偶發藝術」(Happenings)演出《語文醫療用品有限公司》(Sanitätshaus der fremden Worte),並邀請了逾四十位柏林本土和國際藝術家、策展人、電影人和作家參加。演出中有關集體訪問的內容基本上由參加者共同決定,而殖民史是其中一個重要主題。
據張健文介紹,該偶發藝術演出八月十二日在前東柏林東北端海勒斯多夫(Hellersdorf)的一座舊「衛生樓」(Haus der Gesundheit)前進行,所在地馬燦-海勒斯多夫區(Marzahn-Hellersdorf)有大量東德政權興建的火柴盒民居,曾是歐洲最大的裝配式建築群,兩德統一後一度成為極右份子溫床。「衛生樓」棄置九年,「mp43」近來則有在大樓週邊舉辦藝術活動。
《語文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偶發藝術長達四小時,先邀請參加者去異化和友好交談,之後讀出廣東話字句讓在場的粵語人士猜測意思和自由創製「烏托幫」象形文字,接下來是述行式(performative)訪談,部份內容有自由錄音,最後則是再次讓參加者聚集起來作集體訪問,討論語言的權力關係。
集體訪問的內容基本上由參加者共同決定,當中殖民史是其中一個重要主題。斯里蘭卡流亡藝術家克里尚.拉賈帕克薩(Krishan Rajapakshe)和張健文討論了葡屬錫蘭和澳門的語言類比,亞塞拜疆導演伊賽爾(Aysel Akhundova)和吉爾吉斯藝術家貝娜齊(Benazir Ibraimova)則是以後蘇聯時期的俄文和「母語」矛盾作回應。
演出在「衛生樓」倒閉多年的一家醫療器材店前進行,《語文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因此得名。現場放置了由媽打沙律和張健文共同設計的一把太陽傘和場境,當中包括八張由媽打沙律以永續性(sustainability)為概念,用舊布料重新手製座墊的椅子和一張餐桌,讓參加者自由在作品上涂鴉。靈感來自法國解構大師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好客」論述,讓創作人即場決定可以分享「作者身份」(authorship)的程度。
是次演出,兩創作人沒有刻意將澳門變成主題或者焦點,而是將其看成一個可作比較例子,這樣反而更讓參與者及讀者更有共嗚。相對同場以國語同廣東話交流,於表演中講葡文有更多催化作用,能夠有力地、自然地突出到澳門的獨特之處。
張健文和媽打在《語文醫療用品有限公司》偶發藝術演出,以及去年《柏林漢字》(Die Reinickendorfer Schriftzeichen)展覽中搜集到的象形文字和符號,將用於他們今年十月在新作《啟示》中,該作品將於本澳雙年展「致__的啟示錄」中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