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連結 LGBT+網絡集結齊發聲

助力讓LGBT+群體正面自己的性別認同及找到支持社群,對他們而言十分重要。

日前,來自香港的跨性別人士海仔與本澳媒體分享了他如何直面公權力爭取自身權利,成功更換轉換性別後的身份證。一路上他從個人出發,連結身邊的LGBT+群體及發聲。機緣巧合下,幾位致力於在澳凝聚LGBT+力量的朋友亦向本媒分享及討論在澳跨性別群體的真正需要,以及他們如何利用網絡力量,嘗試重構LGBT+群體的聲音。

在澳門,從醫療到法律層面完全不成熟的體制,導致處理跨性別人士的需要時如同陷入死循環。有本澳的跨性別人士認為,做手術與否對部分跨性別人士而言未必最重要,而讓LGBT+群體正面自己的性別認同及找到支持社群更重要。

 LGBT+曙光

本澳的跨性別人士風風經營Instagram 專頁「澳門跨性別互助社群」(IG:lgbtiqmo),而同路人Daniel與朋友Kelvin則為Instagram 專頁「澳門多元性別社群資訊平台」(IG:GDC Macau)的成員。

風風在其專頁簡介上寫著:「因為搵唔到澳門IG有群,唯有開一個。」風風所講的「搵唔到」,是指難覓得可以讓跨性別群體互動連結的網絡社群。

風風創立的Instagram專頁。

風風指出,當初成立專頁就是為了服務一些正在掙扎於性別認同與性取向而感疑惑的澳門人,重塑他們存在於社會上的形象,不致於被忽略。也希望當他們搜尋資訊時,也不會認為本澳缺乏跨性別群體的資訊,不讓他們感到孤單。現時該專頁主要發佈各類性別為主的社會議題以及平權資訊。

她指出,自己年紀已不輕。以往曾依賴網上公開的討論區吸收關於跨性別群體的資訊,如今社交媒體充斥大部分人的疏離日常,反而跨性別人士都各自回歸到獨立生活,少了與其他人連結的機會。

她形容,在澳門中世代的跨性別人士可說是「高不成低不就」,亦努力地生活,在這過程中無奈地選擇妥協,有沒有做手術並不太重要。途中,也許有人選擇移民離開澳門,或是放棄跨性別身份。

「自己認同自己、怎樣過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一些因性別認同或刻板印象而起的衝突和矛盾,或者政府到底是否關心我們等等,我們可以再去追求我覺得,年輕的一輩可以比我們這一輩(向前)走遠一點。」

風風製作的「性別獨角獸」性別多元光譜量表。

風風又認為,無法一時之間扭轉社會上對跨性別群體的一些固有看法,但性別教育很重要。「澳門可以先行性別教育,然後才去想一些需要變性的人,他們的權益怎樣可以一步一步發展。其實(必須秉持)公平原則,才可能去到每一個澳門人有一個平等的對待。」只有社會逐步關注性別議題,在推行一些權益相關的法案時,不同群體才更有機會達致互相理解。

除了建立網上平台外,風風亦致力組織線下活動,六月剛舉辦電影分享會,邀請《女人就是女人》監製黃欣琴來澳與觀眾交流,活動參與者多是非跨性別人士的「一般人」。風風表示,即使一兩場活動未能連結所有澳門跨兒,若爭取到其他澳門人成為性別友好的支持者,跨性別人士與「一般人」亦可更好地共融。

另一位跨性別人士Daniel亦認為,面對部分人的不解,年輕的跨性別人士亦飽受極大壓力,「澳門很小,就算你出了櫃,可能你出下街又會見到你認識的人、親戚朋友 。⋯⋯一開始很在意別人的目光,(自己亦) 用了兩年時間去習慣。一開始可能很在意自己聲音、身高,或者可能去廁所都會怕被人認出。」

後來,Daniel轉到對性少數更友善開放的學校環境,配合精神科的支援及在同路人的支持下,情況逐漸轉好。

GDC Macau 以知識和行動改變本澳保守的性別觀念和討論氛圍,由去年成立時的數名成員漸漸增長到近20人。

多元性別社群資訊平台 推廣性別議題

Daniel與朋友Kelvin是「澳門多元性別社群資訊平台」(GDC Macau)的成員,該平台主打推廣性別議題、凝聚社群力量。平台藉以知識和行動改變本澳保守的性別觀念和討論氛圍,其目的亦與風風營運的專頁不謀而合。平台從去年八月開始,近一年已召集不少背景多元的成員,有男同性戀、女同志、跨性別、異性戀等,同時也是學生、老師、社工、治療師、行銷、工程師等多種身份。

Kelvin亦指出,成立該平台正是因為在網上很難找到與澳門同志群體有關的資訊和組織,只有一個「澳門彩虹」算是真正的社團,還有數個比較零散的自媒體平台,部分也已停止更新資訊。「(在)澳門對於LGBT+ 關注的社群本身是,大家有想做一點事的,但是每次都是那個火花一出來就不見了。」

GDC Macau的初衷是望創造機會,號召和組織一些對LGBT+議題有興趣的人坐下來好好討論,一起摸索能為群體權益實踐什麼。隨著平台漸具規模,由從成立時的數名成員,漸漸增長到近20人。 

現時GDC Macau固定每月在網上發佈最少三篇性別權益相關的文章,亦不定期籌備更多LGBT+主題的線下活動和調查研究,嘗試將議題帶到社區當中。

上位者開始改變觀念
社工教育者以實踐走入社群 面對大眾

社工及性別研究學者何穎賢(Ceci)就表示,觀察到近年來澳門已有更多LGBT+社群響應及推廣性少數議題。較早期有澳門彩虹,而今則有如GDC Macau 和澳門性別教育協會等,亦有藝文工作者在今年創辦首屆「澳門國際酷兒影展」(MIQFF)。樂見現時LGBT+社群更活躍,更多年輕人願意走出來。

Ceci又指出,在澳正確的性別教育對象不只一般市民,更需要手裡握有權力的官員和議員等菁英轉變其保守性別觀念,這樣整個社會才有機會推動性別平等。據報道,曾有教青局官員就學生同性戀議題發言,指應轉介學生到醫生處診治,後來該名官員則糾正該言論屬「翻譯錯誤」。

她表示,自己作為一個從事社會工作教育的人,希望在己所能及的範圍內推動討論性別議題以及性少數權益。「在班房裡面先去影響我自己的社工學生,然後他們無論將來做不做青年工作,還是有機會接觸到有需要的人。」 

Ceci又表示,無論是虛擬網絡或是實體社群,相信在澳的LGBT+議題中仍有許多空白有待填補。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