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oo 你我Ta都是 不應沉默的受害者

124 靜默小城 #MeToo 的缺席 紙本月刊

文:實習記者沃青

網址:https://aamacau.com/?p=104221

時間:2023年08月31日 11:11

#MeToo運動現時在不少國家及地區持續發酵及活躍,旨在對那些濫用職權和地位的性騷擾╱性侵犯抗議,讓受害人不再礙於對方的地位和壓迫而啞忍。該場運動旨在通過共情及團結,賦予受害人力量,給他╱她們發聲的機會,尤其是年輕、弱勢的有色女性,以喚起社會關注職場性侵犯和性騷擾的問題,從而推動性別平等。然而,除了台灣現正積極回應這場運動,回望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都似乎對此場運動沒有太大迴響。

這場運動最初由美國維權人士Tarana Burke發起,她於二〇〇六年在Myspace開始使用「Me Too」字眼。在二〇一七年十月,前電影製片人Harvey Weinstein被揭發涉嫌自一九七〇年代起犯下多宗性騷擾及性侵事件後,美國女演員Alyssa Milano在推特上發起呼籲使用 #MeToo(我也是)標籤,鼓勵女性公開其被性騷擾或性侵的經歷,以引起社會關注。

這個呼籲得到廣泛的響應,#MeToo標籤在社交媒體上的使用量急遽增加,成千上萬的人陳述自己遭性騷擾或性侵的經歷,包括許多知名人士。

#MeToo運動引起大規模的媒體報道和討論,其一矛頭指向荷里活長久以來的性騷擾問題,一些知名人士因被指控性騷擾而身陷囹圄。

然而,該場運動亦引發爭議,包括有學者認為受害者最終未必能因指控他人而得益;有些廣傳的 #MeToo指控並非真實,對涉事人不公平,以及部分事件或可能被誇大,隨之衍生「取消文化」。

事實上,#MeToo標籤不僅在英語國家廣泛傳播,同時也被以數十種其他語言響應。始創人Burke也認為,#MeToo是一場為邊緣化群體爭取正義的國際運動。

韓國是亞洲其中一個最早響應 #MeToo社會運動的國家,當中揭發了當地涉及司法界的黑暗。圖片來源:Unsplash

韓國是亞洲其中一個最早響應 #MeToo社會運動的國家,當中揭發了當地涉及司法界的黑暗。圖片來源:Unsplash

韓國 #MeToo 揭司法界黑暗

韓國是亞洲其中一個最早響應 #MeToo社會運動的國家。二〇一八年一月,韓國檢察官徐智賢在國家電視台上分享文章〈我有個願望〉,揭露她被高級檢察官毆打和被政府壓迫的經歷,引起了韓國的#MeToo社會運動浪潮。

該名女檢察官聲稱,在二〇一〇年遭到職場性侵犯並向上級匯報,但其上級掩蓋事件,還將她降職。

#MeToo運動也在韓國藝術和文化界、演藝界蔓延,除了舞台導演、演員、詩人等,亦有部分政界和官員也被控性侵。#MeToo運動引起部分韓國公民的支持並組織抗議和演講,支持受害者並呼籲法律和社會改革。

台灣在華語地區首現
#MeToo 風潮

近期,台灣率先在華語地區掀起#MeToo 風潮。事件最初由民進黨前黨工陳汘瑈和陳汶軒等人稱遭受職場性騷擾,並指控主管忽視案情、隱匿事實。然而,這一系列事件除了暴露該政黨埋藏多時的不公義及不公平外,更牽動整個台灣政壇。除了涉案的有關政治人物辭職或接受處分,民進黨內亦開始檢討性別平等機制。

隨著運動展開,台灣多個政黨的成員都被指控和披露。此運動不僅僅限於台灣政治界,亦涉及媒體、校園、體育、藝術等領域的多個知名人物。這些「大」人物在處理性騷擾指控時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更引起了社會爭議。

本澳曾有多宗MeToo事件曝光
皆為師生關係

相對台灣正在燃燒的 #MeToo運動,本澳市民對這場運動反應則較為冷漠。過去數年,雖然小城內相繼曝光多宗性侵案件,仍未見激發#MeToo運動,原因為何?值得注意的是,已揭發的性騷擾、性侵事件都涉及師生關係,其中存在不對等的權力。犯案人皆為受害人的老師,以其師生地位差異和權勢之便進行性騷擾,這是澳門數起MeToo事件的共通點,亦與其他地區有差別。

澳大前法學院院長莫世健飯局案

二〇一八年六月,澳門大學法學院前院長莫世健與數名友人舉辦了一場飯局,旨在提供「赴外交流的學習機會」,同時以與案件中的受害人(中國內地學生)道別為由邀請其參加。據報道,莫世健在飯局期間對受害人進行性騷擾,而飯局的其他出席人員則沒有加以阻止,其中一人更疑似向莫世健打出「OK」手勢。期間,有娛樂場職員曾指示他們注意行為,但涉案人士未理會。當時包括莫世健和其他高等教育工作人員至少有四人在場,在警方獲得充分證據後拘捕他們,隨後將案件轉交檢察院。事件曝光後,澳門大學解除了莫世健的合約。

二〇一九年初級法院審理此案,莫世健與另外兩名嫌犯被判無罪釋放。法官認為,雖然莫世健曾將手指伸入被害人的內褲,但在整個親密過程中,被害人未有反抗或表現出不情願,也未向他人尋求幫助。法官進一步指出,已婚的被害人可能為避免家人發現她曾與他人發生性行為而報案聲稱遭到強姦。檢察院不滿判決,向中級法院提起上訴。

二〇二一年,中級法院根據確鑿的證據,認定莫世健的行為完全符合《刑法典》中有關「無法抗拒者的性侵犯」的罪名,判處他六年徒刑並須支付被害人十萬澳門元的精神損害賠償。而涉案的第二名及第三名被告則被裁定犯下「不提供排除危險所需幫助」罪,分別被判五個月及緩刑三年,以及被處以三十天罰金。

#MeToo運動帶出的重要訊息:身體自主權,在性關係上「NO」即是「NO」。圖片來源:Unsplash

#MeToo運動帶出的重要訊息:身體自主權,在性關係上「NO」即是「NO」。圖片來源:Unsplash

疫情「相對靜止」期間 
澳大前歷史教授性騷擾女學生

二〇二二年七月,澳門大學學生刊物《橙報》揭露,一名男教授於疫情「相對靜止」期間邀請多名在讀學生於教職員宿舍聚餐。該名教授被指於席間性騷擾女學生,包括多次說出不禮貌且具有性意味的言語,做出擁抱、撫摸等身體接觸及意圖強行襲胸行為。

事件公開後,經調查發現該名教授是著名的歷史學家茅海建。案發後茅海建已被澳大開除。其後,法院判決其性騷擾罪成,徒刑七個月,緩刑兩年。

港師性侵男童案

同年十一月,一名在澳工作的香港補習老師被揭發涉嫌在筷子基的補習中心性侵五名男童。補習老師涉嫌以不同理由威迫五名男學生替他手淫及口交,而這些受害人年僅十四歲或以下。

其後,該男子被警方拘捕並承認指控。教青局就事件召開記者會,宣布中止該導師所在補習社的運作,並將調查其是否在補習社非法工作。

據報道,該補習老師在任職期間疑曾以不同理由威迫補習社學生為其手淫及口交,而當中的理由包括學生隱瞞家人拍拖、上堂不專心或考試不合格。

事件得以被揭發,是因為其中一名受害男生的女友得知事件後,不甘男友繼續被威脅受辱故主動告知男友家人。該男生的父親獲悉大感憤怒,隨即陪同兒子到警局報案。

耆師性騷擾未成年學生案

事發於二〇一八年十月,一名七十八歲社團興趣班男導師被揭發涉嫌在教學時伸手撫摸兩名八歲和九歲小姊妹私處。

據報道,小姊妹與母親談話時透露導師的「奇怪行為」才揭發事件。母親即向司警報案,司警調查後拘捕涉案導師。

據興趣班小姊妹憶述及司警調查,導師趁小姊妹早到或放學家長未接走、班房人少時,分別叫小姊妹坐在其大腿上,更用手撫摸小姊妹的私處。由於小姊妹對導師的行為感到害怕,故一直未有告訴父母。直至九月的一晚,在與母親的一次談話中無意中透露了導師的奇怪行為,二人同稱曾遭導師撫摸下體。

#MeToo曾在澳曇花一現

同年,一名十九歲女子亦在網上指該,涉事導師於十年前亦對其進行性騷擾,並附上寫有「#metoo」的圖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該名十九歲女學生在帖文中憶述,涉案的導師於十年前教過她,並開始對她侵犯。

該女子表示,自己於二〇一〇年二月在一唐樓單位綵排,在中途休息時,該名導師在閒聊間無故用手指觸碰她的私處。當時家人只叫自己避開該導師,因此當時沒報警。其後,在與家人商量後發現證據不足,故決定取消告訴。

她又稱,在性侵事件之後自己一直用各種方式去掩藏童年的憤怒。直至二〇一六年,她因為長年忍受而出現情緒問題,必須接受駐校社工輔導。

二〇一八年本澳網上雖曾現#metoo標籤,惟無法喚起社會大多關注,這場旨在讓遭性騷擾╱性侵犯的受害者發聲的運動,最終能否在澳掀起波瀾,藉以進一步推動討論更多性別議題,鋪墊平權之路,這只能拭目以待。

澳門的性別平權運動現已相對落後一段路,要如何逐步追上?如何改變「受害只能啞忍」、「怕出醜」的保守想法?從最基本的性別平等教育開始,在被權力壓迫的關係中,終究有方法能找回自己發聲的話語權──從戰勝對權力的恐懼開始。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