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團體憂復林變毀山 市政署:循序漸進方式修復山林

本媒於今年一月所影的山路山體復林情況。

近年市政署陸續公佈六期山林修復計劃,主要在路環山體,投入公帑約5,887萬澳門元。隨著工程的展開,不少市民見到一大片光禿禿山林深感疑惑及痛心,亦有本地環保團體及學者憂慮大片毀山造林對路環原生態造影響、被破壞了的生態難以復原,並促當局做好監督及環評。市政署早前回覆本媒查詢稱,「從生態保育角度出發也不宜短時間大面積修復,因會影響山林動物的棲息場所,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開展修復工作。」

市政署又稱,經檢視2019年第一期山林修復的成效,「統計得出整體存活率達九成,多株樹木由種植時的八十厘米已長高至三米多,部份樹種更達四米高度,且苗木於2020年均出現開花結果,並度過颱風季,顯示苗木順利適應本地環境,修復效果達到規劃的要求。2020年第二期山林修復的情況,經密切觀察其目前效果亦符合預期。」

本媒早前向市政署查詢有關山林修復事宜,包括問及當局如何確保昆蟲等動物多樣性不受工程影響,該山體原生的生態系統得以延續;有否做環境評估、樹苗存活、山林修復工程部分中標的工程公司缺乏生態學背景,如何監管、會否持續做環評、對於山林復育的成效,當局如何評估成效。

市政署回覆本媒稱,澳門於近年先後受到強颱風侵襲,山林受災面積約五百公頃。「為儘快恢復本澳山林生態環境,市政署委托中山大學專家團隊進行調查,並獲廣東省林業局支持,由廣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專家組負責,逐步開展林木生態修復及優化設計項目。」從生態保育角度出發也不宜短時間大面積修復,因會影響山林動物的棲息場所,故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開展修復工作。

市政署:避免影響山林內動物的棲息 首階段山林修復面積佔整體總面積約7%

市政署指出,在進行山林修復工作時,均從生態復育角度作出考慮,為恢復本澳山林生態環境,同時須避免影響山林內動物的棲息,不能一次過進行太大面積的修復。故第一階段山林修復面積佔整體總面積約7%,是國際認可範圍,提供足夠條件為受施工影響的動物提供緩衝和躲避空間,故不會對澳門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

整項工作預計歷時為四年,爭取至2024年完成120公頃山林修復工作。

市政署:山林修復種植的樹種有92%是華南鄉土樹種 適合本地生長

市政署又指,由於山林受損面積範圍大、地型複雜,製作修復工作難度十分高。整個山林修復以人工促進為輔助,天然更新為主,分階段進行,除了對已損失的山林植被進行修復外,亦因應部份作為先峰樹的樹木已達樹齡上限,進入衰退期須逐步更替,同時適時適地保留及引入抗風性強的鄉土樹種,以促進林分的順向演替,建立鄉土性的林分結構,恢復地帶性的森林群落。在優化生態功能基礎上,加入景觀色彩元素,種植觀花型、彩葉型樹種,如宮粉洋蹄甲、山烏桕等,又會加入果實型樹木,如:紅桂木、鐵冬青等。而這些開花結果型的植物亦為昆蟲、鳥類等提供食物來源,有助其停留繁衍,更好地提升本澳山林的生物多樣性,同時亦讓市民有更佳的休閒步行環境。當中,山林修復種植的樹種有92%是華南鄉土樹種,適合本地生長。

本媒於今年一月所影的山路山體復林情況。

市政署:曾有市民有誤會認為將看似「仍然健在」的樹木移除

 市政署又稱,在山林修復進行期間,曾有市民有誤會,認為將看似「仍然健在」的樹木移除。事實上,現時離島山林的主要樹種是相思樹、耳葉相思等「先鋒樹種」,多數是上世紀80年代種植,具有生長快、增加土壤養分、但壽命較短的特點,近年有關樹種亦已逐漸進入衰退期,故在修復過程中移除的有85%是此類樹種,其餘15%是在颱風中被吹斷枝幹、或者已受到病蟲害侵襲的樹種。

市政署又稱,近年本澳多處山野看似一片綠油油,主要是受早年颱風吹襲,引致不少樹木被吹斷枝幹而倒塌,使得藤本植物如薇甘菊等外來入侵植物有條件大規模生長,對脆弱的山林構成進一步的危害。故市政署持續對各區山林進行護理及清藤工作,避免藤本植物擴散,影響林區逐漸喪失生態功能,甚至殃及周邊健康的林區及影響園區景觀。而在修復工作中只會修剪樹木位於地面以上的部分,而樹根組織會繼續保留,待新種植樹苗逐漸完成更替,可以防止水土流失風險。

山林修復中標的公司多為工程公司 市政署:嚴格監察

以香港育林的經驗,須有專家支援,參與育林均為非政府機構且(相應機構)須關注環保議題,具環保專業方面知識。反觀本澳中標的公司,多為工程公司、環保公司、或物業管理公司。

問及有關中標公司缺乏生態學背景,市政署則稱,根據為山林修復提供服務的招標方案及承投規則,市政署對山林修復的工作內容、苗木的質量及種植、承投者的專業資歷及經驗等都有明確的要求和規定,且市政署執行嚴格的監察工作。

至於本媒問及為何沒有事前做環評以及會否繼續做環評,以及中標程公司專業資格等,市政署則沒有正面回覆。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