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利網民看到「三巴」展更多「不實」? 文化局:不完全反映其真實性及完整性

網民質疑體驗展內容「失實」

文化局上周公佈「升級完整版」的「時空穿梭‧遊歷三巴」(下稱三巴展)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將於3月24日正式推出,並會持續到今年12月31日。惟有關宣傳資料一公佈,有眼利網民質疑體驗展內容「失實」,包括在提前出現的聖保祿教堂前壁、於1960年代的「梵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才有祭枱。然而,局方在宣傳該升級版稱,「部份內容經過調整,不完全反映其真實性及完整性。」

另外,局方於上周回本媒查詢有關祭枱設計懷疑「失實」稱,製作團隊結合專家學者目前掌握的史料決定。

局方在宣傳「三巴展」升級版時稱, 「時空穿梭‧遊歷三巴」大三巴牌坊沉浸式數字體驗展,「 以數字科技手法復原大三巴牌坊的前身,『天主之母教堂』被焚毀前的歷史風貌,讓公眾沉浸式感受四百年前這座富麗堂皇的巴洛克式建築代表作。升級版完整展覽體驗將於3月24日正式推出,進一步復原教堂外部及周邊環境,更全面和立體地展現教堂建築的內外全貌,升級版體驗以購買門票方式供觀眾入場觀展」。

當局方於官方的社交網站——IC Art 藝文棧甫公佈繼續「三巴展」至本年年末以及相關宣傳稿及圖片,有網民便在網站留言稱,「小弟愚昧,請問1603年怎麼會見到1640年才建成的聖保祿教堂前壁?」有網民則提供資料,「聖保祿教堂前壁(大三巴牌坊)下的奠基石年份1602年,1637年至1640年完工,前壁上的雕刻及塑像則在1644年才最終完成。」

有網民亦有指「圖中的祭台當時肯定不是那樣,這是梵二(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的事」。

當局亦在宣傳中稱,「三巴」數字體驗展為本澳一項創新的文旅項目,「為豐富視覺效果及體驗趣味,部份內容經過調整,不完全反映其真實性及完整性。」

網民指,三巴展祭枱設計失實。

祭枱設計失實?
文化局:在「既定」時間 以「有限資訊儘量」呈現教堂風貌

另外,本媒早前亦收到市民來論質疑展祭枱設計失實,而文化局回覆本媒查詢稱,製作團隊結合專家學者目前掌握的史料決定。

文化局在回覆中指出,「時空穿梭‧遊歷三巴」數字體驗展是本澳創新的文化和旅遊體驗項目。由於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的相關史料和實物遺存匱乏,研究團隊與製作團隊在「既定的時間以有限資訊儘量呈現教堂風貌,現時推出的體驗版本是由製作團隊結合專家學者目前所掌握的歷史研究資料。」

本媒向文化局查詢以下有關問題:

文化局在設計時是次體驗展時,是基於甚麼史料去決定這設計,及如何考究?對於有指體驗展的內容不能作為忠實的歷史還原,局方有何回應?

文化局回覆全文如下:

「時空穿梭‧遊歷三巴」數字體驗展是本澳創新的文化和旅遊體驗項目,以專家學者的歷史研究資料為依據,結合多項數字科技技術,讓觀眾以嶄新方式體驗世界遺產建築大三巴牌坊的立體視覺樂趣。

由於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的相關史料和實物遺存匱乏,研究團隊與製作團隊在既定的時間以有限資訊儘量呈現教堂風貌,現時推出的體驗版本是由製作團隊結合專家學者目前所掌握的歷史研究資料,並通過造型、設色、構圖等藝術手段,儘量重現教堂的空間面貌及氛圍,以讓觀眾對昔日教堂的形象有相對直觀的體驗,項目內容亦會一直優化。

另一方面,文化局期望透過「時空穿梭‧遊歷三巴」數字體驗展作為一個資訊交流的平台,引發大眾對本澳重要文化遺產的重視,並讓不同人士及單位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下,提供更多意見、文獻資訊及建議,以不斷完善及優化展覽內容,有關的資訊交流將有助繼續復原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往昔面貌。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