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刊登】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專訪《西哈諾》導演Franck Dimech

藝文爛鬼樓

文:Franky

網址:https://aamacau.com/?p=99871

時間:2023年03月15日 19:19

2014年夢劇社邀請法蘭克來澳主持工作坊及演出呈演《Roberto Zucco》

繼2015年《Roberto Zucco》(中譯《侯貝多.如戈》)後,法國埃梅劇團導演Franck Dimech(法蘭克.迪麥可)再度與夢劇社合作,透過法國劇作家Edmond Rostand的經典劇本《Savinien de Cyrano de Bergerac》(中譯《西哈諾》,又譯《風流劍客》等,下稱“《Cyrano》”),探索當代劇場美學,並將在今年3月24、25、26日,於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上演三場演出。《Cyrano》改編自16世紀法國文學家兼軍人Savinien de Cyrano de Bergerac(下稱 “Cyrano”)的生平事跡,講述能文能武但相貌醜陋的Cyrano,與英俊瀟灑但口才不佳的軍中同袍互補合作,贏取其共同愛人青睞的故事。

法國埃梅劇團導演Franck Dimech(法蘭克.迪麥可)

夢劇社與Franck合作呈現《Cyrano》的計劃,早於2020年開始,與《Roberto Zucco》的形式類似,先進行讀劇工作坊,讓學員深入認識劇本及進行相關的劇場練習,再進行今年的正式排練及創作演出。由於早前的疫情關係,Franck無法親身來澳門,只能透過線上的方式主持工作坊,基於地域、時差、電腦屏幕尺寸等因素的滲合,拉長及改變了空間和時間的距離與形態,但同時又Franck擅長對劇場元素進行精確運用,令工作坊裡雙方之間的指示及反饋,呈現出一種遠隔時空而力量不散的狀態,參與過工作坊的學員龔嘉敏及劉雅雯等,都認為這是一次相當獨特的體驗。

目前,Franck已從法國抵澳主持排練,並聯同執行導演莫家豪及戲劇指導周蓉詩,完成劇本的翻譯及刪整工作,並透過緊湊的排練來提升演出的細膩度,最終呈現的將於3月24日首演,值得期待。

打破演員及觀眾的慣性

《Cyrano》是法國劇場的不朽名作,不但在全球各地多次搬演,更曾數度改成電影作品。Franck認為,許多觀眾因此而對劇中的角色有相對較固定的形象,如Cyrano長著一個大鼻子、女主角Roxane才貌雙全等等,但劇場創作應該打破這些慣例規限,這次《Cyrano》的呈現就並非按著陳習進行,而是在選角上揀選了與角色常見形象存在一定程度矛盾的演員來演出,包括主角Cyrano。他認為劇場藝術有趣的地方之一,是通過打破這些刻板印象的方式,來讓角色內在的情感得以被更清楚的揭示,從而向觀眾顯現出一種更深層次的真實。

Franck想要打破的,除了是角色的典型形象,還有演員的個人慣性,認為這是揭示、還原角色真實性的重要途徑。他自言之所以喜歡與亞洲劇場工作者合作,原因之一是歐洲普遍的演員都傾向在演出中強調、突出自我的元素及存在,相比之下亞洲地區的演員則較重視團隊合作,因此要打破其個人慣性也較為容易。在排練的時候,他經常給出過度演繹的意見,要求演員釐清及放下自我的元素,回歸到文本、角色及台詞本身,在自身和角色之間取得最佳平衡,以最少的演繹去做最能體現角色的事,使角色本身能夠真正的在舞台上「活起來」。

從差異中尋找真實

劇本的中文翻譯周蓉詩及粵語翻譯莫家豪參與每天排練,討論及修正最合適的演出文本

語言一直是Franck所重視及探索的領域,他要求演員要回歸劇本及台詞,正是認為舞台上的言語有別於一般的日常言語,有「非這樣不可」的必要性,而他在讀劇及排練時亦強調要注意台詞中的韻律,並指出《Cyrano》的原著法語劇本,是以亞歷山大詩體(法國古典詩歌形式,每篇十四句,但有別於英國及意大利等地的十四行詩)寫成,本身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及格律性,即使劇本經過中文及粵語的翻譯,但台詞中的韻律及節奏仍應予以特別重視。

《Cyrano》的原著法語劇本篇幅宏大,出場人數多達三十人幾人,在當代劇場的演釋上,難免要作出較大程度的刪整,但Franck仍是保留了劇本中主角Cyrano一邊吟詩一邊擊劍的一幕,而詩篇的翻譯工作,Franck、周蓉詩及莫家豪三人都花了不少功夫。亞歷山大詩體的基本格式是每篇十四行,每行十二個音節,中間以停頓的方式分為前後兩小行,此外亦有其他對聯、押韻等的要求,然而演出須以粵語呈現,意味著劇本要經過中文(現代漢語)及粵語的兩次翻譯,詩篇的文意、中文的節奏、粵語質感,都是需要考量、互取平衡的要素,因此這個部分經過了反覆討論、修改才定稿,在意譯的基礎上,既有中文的書面語,也有一些粵語口語的用詞,是一個多方折衷的狀態。

差異從來不是Franck故意避忌或諱莫如深的主題,對於強調真實性的他而言,差異是真實存在的,在當代亞洲演西方古典戲劇,時間上的差異會造成文化上的差異,同時角色背景與演員個人經歷之間也有差異,但這正是有趣的地方,在差異的狹縫中流露出的真實,如演員在舞台上通過劇本和角色而呈現出的真切情感及一種「當下的真實性」,是能夠跨越時空在人與人之間的內心深處引起共鳴的,這才是真正的難能可貴。

2022年夢劇社邀請法蘭克及法國劇團 Badaboom Théâtre 劇場負責人及導演 Anne-Claude Goustiaux,澳門編劇及藝評人鄒景峰先生,曉角話劇研進社藝術總監許國權先生等人連線進行文化交流,欣賞兩地不同版本的《西哈諾》演出錄像,分享民眾的回饋、討論兩地的現今藝術發展趨勢、社會對藝術的重視

 

 

(內容由夢劇社提供)

 相關文章:

【特約刊登】談法蘭克「當下的真實性」——訪《西哈諾》劇組

https://bit.ly/3LEga0B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