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國安修法 澳門還有前路

行政長官賀一誠主持首場的修改澳區「國安法」諮詢會。

行政長官賀一誠主持首場的修改澳區「國安法」諮詢會。(資料圖片)

「國安法」在澳門即將要面臨重大修改,各方團體一面倒支持要向香港看齊。澳門市民除了有點抱怨以外就沒有過激的反應,不像香港經歷了失控,大規模移民,直到近來高調紀念英女王來曲綫表達殖民時期比回歸好。相信大部分澳門人早已不對統治階層抱有期望,能走的看情況而定,不能走的繼續過日子,與部分香港人不同的是不盲目相信去國外一定比在本地好。造成這種差別都會讓人回想起澳門一波三折的發展史。

港澳兩地發展因由各不同

不像港英政府的厲精圖治,澳門在殖民時代前期社會階級鮮明,葡國人充斥著歧視外國人包括土生葡人等風氣,在社會底層的華人基本是受前兩者打壓,針對華人與華商的事件時經常發生,而本地華人的社會福利則是由華人商會與教會支持。各階層除了必要工作與經貿外基本上是難以交流,導致各方互不理解矛盾也日益加深。當時的政府無所作爲、腐敗也十分泛濫。這些前軍人時代遺留下來的亂象要去到1974年康乃馨革命后上臺的文人政府才去解決。亦因爲澳門發生了「一二・三」事件導致優勢加速往香港外移,澳葡政府亦已經沒有足夠的向心力領導全澳。

此時澳門的經濟發展已經走到了瓶頸位置,澳門之所以沒有像香港轉型成功在於澳門沒有足夠的人才、資源、國際聲譽來向中高端產業過渡。早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已經有大量葡人外移香港上海等地,灰色產業逐漸在澳門盛行如走私與賭博,澳葡政府乾脆把這些產業合法化。到了文人政府年代,因本澳加工業的優勢不再,且博彩業變得更爲重要的大環境下,澳葡政府對博彩業不敢過於干涉,造成黑幫勢力乘機而入,嚴重影響澳門治安直至回歸。

當局的政治風氣越加保守。(來源:新聞局)

前軍人政府時期所遺留的問題直到回歸後都對澳門社會有所影響,回歸後賭權開放,本澳實現經濟迅速增長,但有限的環境讓澳門的經濟與政府施政產生了過高的依賴性與被動性。亦令特區政府無法有效解決社會上大大小小的事務任其複雜化,更被保安司司長黃少澤複雜化作「國安」問題。在回歸前澳門的政府部門也許會有貪污與管理不善的種種問題,但政治風氣不會像現在壓迫保守,不會太過擔憂支持一些人或事會有什麽樣的後果,不同意見都可以盡量互相包容的時代。相比回歸後近二十三年,我們可以發現到如今澳門很多官員有相當濃厚的中央背景,他們做事與行政上大多難以符合澳門現實的環境,甚至是背道而馳。但幸運的是澳門直到現在還沒有出現嚴重的社會衝突。

以港標準來改澳門「國安法」爭議多 盲目修法有損「一國兩制」

近來特區政府以「港區國安法」的標準來修改澳門國安法,引發不少爭議。特區政府要明白,周邊局勢不斷惡化,爲避免澳門成爲國際政治角力的戰場而修改法案是可以理解的。但澳門情況始終不同于香港,澳門在國際地位的價值不高,不會受到外部的過度干預,用香港的標準套在澳門上是不符合專業。而國安法對如今香港情況的原理是亂世用重典。澳門雖然近年爆出不少具爭議性的政治事件,但政府與民間之間的關係,始終沒有給與外界相對惡劣的形象,澳門能夠保持穩定是建立在對一國兩制與中央的信任。一國兩制在澳門是成功的,盲目立法會毀掉中央與澳門市民苦心維護一國兩制的努力,連一國兩制的象徵性都會失去。對澳門有限的經濟環境與市場吸引力造成嚴重影響,也許比香港更嚴重,同時增加了澳門的地緣政治風險。

請繼續保護澳門的人文環境

在澳門回歸的問題上,當時中葡雙方都想讓澳門繼續作爲國際城市來維持,中方因而推延澳門回歸的時間,讓當時的澳葡政府與華人社團有足夠時間完善澳門的經濟與制度。華人商會繼續支撐澳門經濟發展延遲轉換市場,加工業的發展也能夠順利支撐到20世紀90年代,葡方也在回歸之際為澳門爭取回歸後的待遇,在能創作的條件下盡量為澳門鋪設後路。澳門經過了450多年的發展,都能順利避免多場人爲災難,有華人對澳門的無私奉獻;也有之前來澳傳教士與葡人知識分子的努力與遠見,避免澳門像其他殖民地受到過度剝削。得益於雙方的努力澳門才能夠維持下去,是衆多殖民地爲數不多的好結局。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澳門作爲真正的特區來維持下去,讓全球都得知在澳門投資、工作、生活是有價值與安全的,保護澳門社會在外部日益激烈的政治對立下免受過大傷害。如今一國兩制與改革開放的紅利已經走到臨頭了,是時候考驗特區政府與一國兩制的時候,但我仍然相信如過去四百多年一樣,澳門人會度過今次的難關。

但無論怎樣,我們都不會去戀殖,甚至要重回殖民時代·。殖民時代是人類奴隸貿易與進行海外掠奪的高峰時期,它在歷史上是不光彩的,這段歷史造就了今天全球化的世界。全球化沒有讓人類更加團結,科技高速發展與惡性競爭更讓整個世界充滿不信任與對立,擦槍走火比以往更加容易與危險。但全球化下沒有一個地區與民族能夠獨善其身,必須互相支援才能夠生存維持,只有化解仇恨與雙贏才是當今世上最爲有效且智慧的生存手段。

(來論照登,僅代表來稿人立場)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