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軍事遺產——碉堡

在澳門的文物中,不少都與澳門由開埠至近代的軍事歷史密不可分,例如城牆,例如炮台。當中部分是被評定受保護的,乃至是世遺級別,部分則尚未獲評定、嚴重受損,甚或已經消失。文化遺產建築師呂澤強和軍事研究工作者鄭國興認為,現時澳門的軍事歷史尚欠缺深入的研究。他們又以二十世紀建造的碉堡及軍事隧道為例,認為現時有關文物亦未得到妥善保護,認為應該對碉堡進行評定。

在銀河地盤發現的彈頭,文化局表示,經初步測量,該枚彈頭長約16厘米、直徑約7.6厘米。

二十世紀的故事 由碉堡來說

呂澤強和鄭國興早前撰文指出,澳門擁有非常豐富的軍事建築遺產,從十七世紀起建造的炮台與城牆到二十世紀建造的碉堡與軍事隧道,能較全面地反映歐洲自文藝復興的軍事建築發展,同時見證中國及澳門的歷史。然而,雖然十九世紀或以前建成的部分城牆和炮台已獲列為文化遺產,按相關法規得到保護,但二十世紀建造的碉堡及軍事隧道仍處於受法例保護之外,「而且一些碉堡及相關設施遭受不適當的處理,以至其承載的歷史信息受到不可逆的破壞。」

據指,破壞包括:過度翻新,門上的年份標記被鏟走;石砌牆及華人墓石殘塊被水泥沙漿完全遮蓋;軍人用來偽裝掩護碉堡的石構件被當作普通石頭移除等等。而這些都令原有的歷史信息消失。同時,隨着城市發展,一些山被開闢成公園,意味着碉堡的外部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這對分析及理解該軍事遺址的原有佈局亦造成影響。

究竟碉堡有哪些歷史價值,值得社會重視?事實上,雖然澳門一直相對和平,但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亦是一個國際關係與政治風譎雲詭的時代。面對八國聯軍、中國的改朝換代,還有全球共同面對的世界大戰等等,當時是商港的澳門或多或少都有受到影響;加上中葡關係時有磨擦,澳葡政府對於自己的安全風險亦有所考慮。呂澤強和鄭國興接受《論盡》訪問時表示,碉堡的設置反映了當時澳葡政府對於澳門面對的國際形勢的預判與準備。然而,有關本地二十世紀的軍事建築的研究不多,有部分建築甚至甚少出現在公眾視線。「當然松山軍事隧道是大家知道的,但在路環、氹仔山上的沒甚麼人知,現在找到的亦未必完整。」呂澤強說。

在銀河地盤發現的彈頭(來源:文化局)

他表示,澳門不只是青洲山上有碉堡,媽閣山上也有,而且位置很隱閉。雖然城市發展了,但這些暫時仍未消失,從中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紀澳門的情況。「從軍事建築的設計,我們可以分析它整個系統,了解防線方面當時有甚麼想法。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碉堡系統)並非完整,因為有些可能已拆走,但都會看到有不同類型的碉堡設計。它們跟歐洲當時一些設計思想有甚麼關係?從技術角度來說,可以看到這些軍事技術如何影響澳門。將它對比香港、內地的軍事設計,可能還會看到它有甚麼特點,我覺得這些尚可以繼續研究。」他分享,分析碉堡的分佈時,有時會發覺應有的位置反而沒有,原因之一或許是當時澳門政府對外關係緊張因而令工程被中途煞停。「這也有可能,要找到資料去求證。」但由於是與軍事相關,不少資料在當時都屬於機密,這也是研究的障礙之一。「二十世紀的澳門的防禦系統是怎樣的,如要完整點,真的要去葡國檔案館找資料。」

一些碉堡隱身在山林間,不易被發現。

一些碉堡隱身在山林間,不易被發現。

青洲山上有碉堡在翻新時被摌除門上的年份標記。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珍貴遺產 極待推廣

而對於澳門軍事歷史的推廣,鄭國興認為一般談澳門歷史時甚少會談到戰爭。「就算今年葡荷澳門之役四百週年有很多人去做這題目,但我接觸的一些年輕人仍不知道,連基本的認識也沒有。」他同時留意到,有一些介紹歷史的影片或文章,其細節或資料並不準確。他以一六二二年的葡荷澳門之役為例,指一些介紹這段歷史的片段把大炮台的大炮的樣式放進其中。「大炮台的炮是十九世紀的,十七世紀的炮應類似文化局在銀河地盤找到的,即款式不同。」另外,有時當一個人的資料出錯,之後很多相關文章亦會跟着出錯,「應該撥亂反正。」

他又提到,以前保安部隊博物館的展品相當豐富。據他記憶,裡面曾展出過甲午戰爭的炮彈、一些過去的重型機槍等。「以軍事博物館來說,以前那規模不算小。現在不同了,只有幾個玻璃櫃。」「現在會增加更現代的展品,對過去的軍事展示沒那麼重視,而且聽說大部分展品都運回葡國了。」

就最近在銀河地盤發現一枚昔日的炮彈彈頭,鄭國興贊同應公開相關資料讓公眾一同研究。他補充,「首先要確定這種彈頭是否實心,因為這類型的彈頭有些裏面是空心,藏有炸藥或炸藥加上大量鐵珠增加殺傷力,要確保安全才作下一步檢查。另外根據文化局公佈,彈頭直徑是76 mm,但因彈頭鏽蝕,直徑可以增加或減少,例如彈殼也會因為發射壓力膨脹而影響尺寸,所以這類文物尺寸要結合經驗與軍事常識,不然很容易誤判型號。澳門過去有使用75 mm和76 mm的火炮,例如(軍火生產商)施耐德1919年式山炮,或英製15磅炮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要收窄範圍比對才可以確實知道彈頭是屬於那一種火炮。」

呂澤強亦指出,軍事歷史涉及多個範疇,例如建築、軍事知識,還有很多方面,需要不同範疇的專業一同合作研究。「不會一個人或一個專業就可以完成所有事,沒可能的,所以既然是這樣,應該將這些資訊更公開透明,令到澳門或鄰近地區的相關學者有機會一齊探討,才有可能去了解到這些東西的價值。我自己覺得是這樣。」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文化局於今年6月開設「古炮雲上展」網站,展示古炮三維模型、公佈相關研究資料及修復工作進度,讓公眾了解相關資訊。來源: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