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套日本動畫《派對咖孔明》紅遍中、日兩國,引起熱話。故事描述三國時代的諸葛孔明逝世後,不知為何突然穿越時空,來到二十一世紀的日本澀谷。然後孔明偶遇一名夢想成為歌手的女子英子,決定再次擔任軍師,幫助英子實現夢想。
劇中,孔明究竟如何穿越時空到日本,是一個不需詳細解釋的「軟設定」情節,反正觀眾只要知道他穿越了就是。不過,孔明究竟如何穿越時空到日本,其實是一個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而探討這個問題可能要從歷史與流行文化談起。
三國時代無疑是當今大中華地區最為人談悉的中國朝代之一,劉備、關羽、張飛、曹操、孫權等歷史人物,相信無人不曉。三國時代之所以如此深入民心,恐怕與大量借用其歷史背景的流行文化(如戲劇、遊戲)有密切關連。日本遊戲廠商光榮推出的模擬戰略遊戲「三國志」絕對是當代之三國代表作。一九八五年,光榮推出首代「三國志」,時至今日這款遊戲已推出了14代,截至二〇二〇年更賣出800萬套,足見遊戲受歡迎程度。
我們不禁要問一個問題:中國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光榮與動畫《派對咖孔明》為何偏偏選擇三國作為題材,而不是春秋戰國、五代十國等其他戰亂時期為題材?這就要從《三國演義》說起。
關於三國的故事非常多:桃園結義、草船借箭、舌戰群儒等,一個又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其實都屬於文學故事,並非真實發生的歷史事件。就連「三國志」這款借用著名史書《三國志》為名的遊戲,同樣受到三國文學作品影響,加入大量虛構情節為遊戲內容。可以說,真正具有影響力的三國作品,都是虛構的文學作品,而《三國演義》毫無疑問就是最具影響力的一部三國文學作品。
日本學者金文京曾在其著作《三國演義的世界》向廣大讀者剖析《三國演義》一書,大家或許相當熟悉書中每一個人物與情節,但對於這本書自身的故事,肯定不甚了解。
現時大家都認為演義一書作者為羅貫中,金文京卻指出這是一個不太準確的說法,因為嚴格來說羅貫中只是「整理者」,皆因書中眾多故事情節其實一早流傳於民間,羅貫中只是收集這些故事,再修改、整理成一本長篇小說。所以,《三國演義》成書背景比我們想像中還要複雜,絕非當代小說般由作者獨力構思、創作完成的作品。
早在唐代,已有人利用三國進行創作,例如杜甫《蜀相》、杜牧《赤壁》兩首唐詩,但真正令三國風行於民間,應該由宋代開始。宋代時,有一種名為「瓦舍」的娛樂場所,專門提供戲曲、「說話」(即說故事)等娛樂,而三國故事最受觀眾喜愛,是當時極熱門的題材。
之後隨造紙與印刷術漸漸普及,有人開始將「說話」內容以文字形式紀錄,再整理成一本書賣給觀眾,其中包括《三國志平話》這本影響《三國演義》的書。再之後,又有人以「說書」形式開始把《三國志平話》傳播給廣大讀者。就這樣,三國故事以不同形式、不同媒介,一傳十, 十傳百,最後傳到羅貫中耳中,《三國演義》就此誕生。
羅貫中雖然「整理」出《三國演義》,但今天我們已看不到此書原版,因為此書從明代至清代以來一直都有人進行修改,現時最終版本應為清人毛宗崗版本。換言之,《三國演義》是一本橫跨了長時間,集合多位編者的心血結晶,可想當時全中國對此書之熱愛,否則根本不會有這麼多人費心修輯此書。
《三國演義》不只風行中國,更成功出圈,傳到朝鮮、日本等地。據金文京所說,《三國演義》最遲於17世紀便傳入日本,成為第一本全文翻譯的外國小說,足見此書同樣受到日本人喜愛。日本人與中國人一樣,吸收了三國故事後,再進行二次創作,誕生出不少含有三國情節,又融入日本元素之日本小說、戲劇。
直到今日,三國仍然是日本熱門創作題材之一,例如上文提到遊戲「三國志」、動畫《派對咖孔明》,或著名日本漫畫家橫山光輝的漫畫《三國志》。而日本人不斷利用三國題材進行創作,甚至反過來影響華人對三國的熱愛,台灣歷史學者甘懷真曾分享一個趣事,他有一位電機系學生就因為遊戲「三國志」而對三國產生濃厚興趣。
由此可見,真真正正令孔明成功穿越時空,到達當代日本,原來就是每個時代人們對於三國創作的熱情,以及願意繼續欣賞這些故事的觀眾。不論是比較老派的說書、小說、戲劇,還是比較新式的漫畫、動畫、遊戲,正正因為有眾多創作者隨時代變遷把三國題材融入新的媒介,才令三國題材歷久不衰。在這段漫長三國創作史,培養了一批三國忠實粉絲,他們的存在又再進一步支持創作者就三國進行創作。
可以預見,未來三國故事只會一直流傳後世,這要感謝源源不絕的創作者與他們的讀者。原來只要有好的創作,就會有讀者支持,而有讀者支持,又會再有好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