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跡《名錄》的七種古樹

111 疫靜封城 紙本月刊

文:藍錆

網址:https://aamacau.com/?p=91851

時間:2022年08月6日 10:10

根據2011年至2012年民政總署的古樹調查,澳門記錄到的古樹共有792株、63種。十年後的2021年,在《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下稱《名錄》)中的古樹就只有56種,即減少了7種。這7種古樹分別為:台灣相思、血桐、刺桐、杮樹、軟莢紅豆、紫薇、蘋婆。相較於假菩提樹這些在澳門數量動輒過百的古樹品種,上述7種在2011年時所記錄到的數目已經不多。除刺桐有8株外,其他不過1至3株(共18株)。至於後來沒有「上榜」到《名錄》的原因,除因自然衰老與自然災害等因素而死外,也牽涉到《名錄》所包括的範圍。雖然它們只是古樹中的「一少撮」樹,但也同是這城市的歷史痕跡,謹此聊作分享。

《樹載濠情》介紹了2011年至2012年間古樹調查的記錄。

《樹載濠情》介紹了2011年至2012年間古樹調查的記錄。

絕跡《名錄》的原因

雖然民政總署(市政署的前身)於2011至2012年間進行了古樹調查,但當時澳門尚未有法定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而是一直到了2016年10月,《文遺法》下的《古樹名木保護名錄》才正式出爐。當時《名錄》內的古樹共有555株,名木3株。與2011年的調查範圍不同,2016年《名錄》中的古樹均位於公共地方,不包括私家地、宗教用地等在內古樹,民政總署當時表示,下階段「會聯同文化局,整理私人地方約170棵古樹的資料」。至於為何公共地方的555株再加上私人地方170株,即725株,總數仍比2011年的792株少,民署解釋,相差的部分還包括地權尚未清晰的古樹、及之後由於颱風及病蟲害等原因而死亡或風倒並已移除之古樹等。

及至2020年6月,政府更新《名錄》,雖然較2016年新增了4株私人古樹,但卻有 42株古樹被除名,原因是有22株古樹於颱風「天鴿」、「山竹」期間倒塌,14株死於褐根病,4株死於根腐病,1株因持續衰弱而死,1株被非法砍伐。翻查2017年的立法會議員的質詢和報道,當時風災後亦有議員提到「全澳唯一的血桐古樹亦受重創」。而2020年8月的颱風「海高斯」同樣導致有古樹倒塌。據市政署表示,當時在《名錄》的520株古樹名木中,有194株古樹有枝條折斷,4株被強風吹倒,另有3株待入《名錄》的古樹被吹斷。

因為上述的地權與天災等原因,之前提及的7種古樹中,自2016年《名錄》出台開始,血桐、軟莢紅豆、紫薇已不在《名錄》之內,而台灣相思、刺桐、杮樹、蘋婆則各有一株。及至2021年,《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中再也沒有這些樹種的古樹。

2017至2020年間,颱風導致二十多株古樹倒塌。

2016年沒「上榜」的⋯⋯

血桐
根據民署2013年出版的《樹載濠情——澳門古樹名木》一書所述,血桐又名「流血桐」、「橙桐」、「象耳樹」,這樹種生長迅速,容易老化,百年大樹甚為少見。2011年調查時僅發現青洲山上有一株,樹齡約100年。之所以會有「流血桐」的別名,是因為其樹幹受損時,流出的樹及髓心周圍經氧化後會變成血紅色,像「流血」一樣;名為「象耳」則因為其葉形與小象的耳朵相似,而這些葉子可當羊、牛或鹿的飼草。

軟莢紅豆
2011年調查時所記錄到的唯一一株軟莢紅豆古樹,是位於路環步行徑連接石排灣郊野公園徑之間。這樹種枝葉繁,樹冠開闊,是南方著名的觀賞樹種,宜作庭蔭樹。

紫薇
曾經在九澳聖母馬路七苦聖母小堂與九澳老人院之間記錄到兩株紫薇古樹,當時樹齡皆約120年。紫薇樹姿優美,是名觀賞樹,對二氧化碳也有抗性,可吸附煙塵,是工礦和住宅地區綠化抗污染的好樹種。木材堅研、耐腐,可作農具、傢俱、建築等用材。

上過榜,然後消失的……

台灣相思

台灣相思在澳門較為普遍,但多是五十年代後種植,百年的大樹並不多見。在2011年至2012年的調查中,記錄到的台灣相思古樹共兩棵,其中一株生長於路環黑沙馬路(這株於2016年的《名錄》亦有上榜),近石面盆古道入口,當時被指勢差。而另一株為於路環九澳聖母馬路七苦聖母小堂與九澳老人院之間。據指,台灣相思是護林的重要樹種,而樹皮可提單寧,入藥能消腫止痛,花則含芳香油,可做調香原料。

杮樹

古柿樹在澳門極為少見,在2011年調查時僅記錄到一株,位於白鴿巢公園內,估計是1885年白鴿巢公園對外開放時所種,2011年時其生長態勢已較差。杮樹原產於中國,在中國有悠久的栽培歷史,最初只作為庭院觀賞樹來栽種,後來逐漸成為重要的水果和乾果樹種。

刺桐

刺桐的別名是「廣東象牙紅」,但其實原產於印度至大洋洲海岸林中,一些東南亞國家及中國四川、海南、廣東、福建甚至江蘇都有栽培。刺桐花更是福建泉州市的市花。據指,在中國一些地方舊俗,人們以刺桐開花的情況來預測收成:如頭年花期偏晚,且花劫繁盛,則來年定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在2011年的調查中,8棵刺桐古樹分別為於螺絲山公園、氹仔卓家村菜園路、路環九澳聖母馬路鮑思高青年村。其中氹仔卓家村菜園路的數量最多,共6株,最大的一株樹高16米,樹齡160年,是澳門最老的刺桐。2016年《名錄》中的唯一一㮔刺桐古樹,雖然也是位於氹仔菜園路,但高度和胸徑都和這紀錄不符,估計是另一棵古樹。

蘋婆

蘋婆樹的種子又名「鳳眼果」或「七姐果」。其食法多樣,可蒸、煮、烤,甚至糖蜜或紅燒,風味與板栗相似,微甜而香,口感爽肉多汁,是廣東常入饌的食材,也是昔日「七姐誕」的祭品之一。

蘋婆樹樹姿優美,葉常綠,遮陰性好,適合作園林綠化樹或行道樹。2011年的調查中記錄到的3株蘋婆古樹分別為於白馬行聖公會蔡高中學、望廈聖方濟各堂花園,及盧九花園內。樹齡最大的聖方濟角堂的一株,當時樹齡約150年。聖堂的前身是澳門「三大名園」之一的唐家花園,後來教會於20世紀初買入該地,按樹齡計算,估計當時該蘋婆古樹已存在。但2016年上榜的並不是這株,而是盧九花園的一株,該樹樹齡約110年。

一些樹種在《古樹名木名錄》中已不復見。

古樹的後續資源

但這些樹都不再於《古樹名木保護名錄》中復見。不一定是澳門再無這些樹種,而是它們尚未成為古樹,又或是不受《名錄》保護之列。如果古樹的分佈在訴說昔日澳門人聚落何地,古樹樹種就反映着澳門人昔日如何生活,如何「大樹好遮蔭」,又如何取於自然,活於自然。本身見證歷史、反映歷史的古樹樹種最後成為歷史,消失於這代的視線中,無疑是可惜的。

據2013年出版的《樹載濠情》,時任民署管委會主席譚偉民在《序》中表示,「有315株胸徑大於80 cm的大樹被判定為古樹後續資源」。但今日,坊間看見的是古樹——最少是公共地方的古樹——正逐步走向凋零,一棵棵地患病,一株株地死去。公眾亦對這315株「後續資源」所知甚少。究竟澳門古樹的未來會是怎樣?我們密切關注。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