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社區內.悲劇的跨時空重演 ——專訪戶外走讀《江道蓮與弱勢女性》

104 暴發十五年:終走向沒落?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83081

時間:2022年01月5日 11:11

我們都害怕悲劇重演,但事實上,悲劇在不斷重演——在不同的時空、在不同的人身上。例如家庭暴力、性別暴力。戶外走讀《江道蓮與弱勢女性》結合了土生葡人女作家江道蓮(Deolinda da Conceição)的著作《長衫》與本地一些家暴案件,道出了社會上悲劇的永續輪迴。

「這兩年因為疫情,性別暴力和家庭暴力在全球各地都多了很多。有統計顯示這期間的家庭暴力升了約20%。所以我們覺得,在全球疫情這公共危機的語境下,再做這作品,並加入澳門本地真實個案,是否可以有一個新的意義?可否令更多人關心現時在這語境下,我們身邊的性別暴力是否仍將會頻繁地發生?我們要如何去應對?這些都是我們當初其中一個文學性以外的考量,就是社會性。我們如何面對可能日益頻繁發生的疫情,和疫情下出現的家庭暴力?」

「所以我們就選了這作品,依然結合了一本六十年前寫成的書,對照現在的情況。」製作統籌葉穎雯(Mandy)說。

「好的作品是可以一直流傳下來的,是在哪個時代都能對話的。」今次的創構何志峰說,「這作品在當今澳門處於一個甚麼地位?我就去考慮這方面。」

相片來源: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Facebook 專頁

文本多次重演 不同角度發展

戶外走讀《江道蓮與弱勢女性》由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主辦。作品以土生葡人女作家、記者江道蓮(Deolinda da Conceição,1914 – 1957)的短篇故事集《長衫》(Cheong-Sam: A Cabaia)為基礎。故事集於1956年由葡萄牙弗朗哥書店出版,以葡語寫成,共收錄27個故事,主題圍繞20世紀30至50年代華人女性的遭遇。文本曾被多次演出,而這「多次」中都少不了今次走讀的創構何志峰的身影。例如2014年,他把演出《長衫詞》帶到台灣牯嶺街小劇場《為你朗讀III.三城敍事》。當時的形式是結合了朗讀、手風琴和說唱南音。2017年,在藝團「足跡」的「小劇場演書節」中,《長衫詞》以劇場表演的形式再度上演。那次的演出單位是「區均祥粵劇曲藝社」,參與的既有地水南音傳承人區均祥師父與多位樂師,也有唱說演員何志峰和黎若嵐、演員梁建婷。2019年,澳門圖書館舉辦「文遊此地——徒步文學之旅」,《江道蓮與弱勢女性》也是當中的文學走讀活動之一,由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承辦。據介紹,何志峰將作品「改為在城市中街道呈現,企圖和城市空間對話,擴展涉及當代澳門女性命運的問題……。」

到2021年12月,在澳門文學節讀劇後一週,新一版的戶外走讀《江道蓮與弱勢女性》正式上演。與2019年的版本一樣,走讀以得勝花園為起點。而今次的版本共分成了六段,除了《長衫》內的作品,也有一些澳門真實的家暴案件。演出以聲音導讀,結合環境,訴說女性在家庭衝突中的弱勢。而特別的是,今次演出分成兩個版本,一個的演出語言是粵語,另一個則是南安閩南語。

「是兩個獨立的作品,不是A、B cast。」何志峰說,「因為兩個演員的處理方法非常不同。六個故事,會有六個地點,每個演員怎樣講,每個地點怎樣運用,是和表演者一起探討。兩位演員都不一樣。」

設閩南語版本 從語言透示澳門多元

至於為何選擇用閩南語,他表示是希望帶出澳門的多元。他也希望可以多嘗試其他語言,只是尚未物色到適合的表演者。「甚至菲律賓話TAGALOG,如有,監製又容許,我是敢的。這是澳門的多元性,就全呈現出來!為何不用,是因為未遇到熟悉又有潛質有能力的演員。那個人除了要懂那語言外,聲音也要能夠營造畫面感。我們今次在這方面也落了極大的功夫。不是街上有個菲律賓人、我把文本翻譯成菲律賓語,讓他讀就可以。人人都能讀,但要有一種聲音能量的展示和表演,這就難了。怎樣運用聲音而有一個能量的線條,這是我極力要求的。今次兩個演員都是現在澳門中堅的表演者,會明白怎樣處理。」

江道蓮的短篇故事集《長衫》曾被多次出版。圖片來源:《江道蓮與弱勢女性》場刊

Mandy則笑言選擇用閩南語演出「絕對是玩我哋(團隊)」。「因為閩南話有個特點就是『十里不同音』。村頭和村尾大家講的可能都是福建(閩南)話,但大家的發音可能有些不同。所以,我們請了很多不同的閩南話顧問,有時演員Nada(塵雅正)也會說『我鄉下唔係咁講』、『我們冇呢個字』。有時Nada讀完後把錄音傳給顧問聽,顧問也不完全明白。所以觀眾是否明白內容,不單純是會不會福建話、閩南話——可能懂也不能完全掌握,因為地域性很強。但我們覺得正正是這方面展現了多元。我們這種福建話和台灣的閩南話又是不同的。我覺得這也展現了澳門很獨特的城市性格,就是很多不同的語言在這裡發生。」

私領域的暴力 每日均在上演

今次作品的另一個重點是「暴力」。作品選擇透過耳機向觀眾傳送聲音,令整個內容更見私密。確實,不少家庭暴力都是在私領域、夜半無人私語時發生。Mandy憶述,自己的鄰居曾有家暴發生,但大家一直沒有發現——直到某個深宵,鄰居傳來一個撕心裂肺般的尖叫。

「我們整條走廊聽到後才發現一個家暴案。事主後來跟我說,那已不是一次半次,只不過那天她女兒看到,太驚嚇,尖叫,我們才發現原來在自己旁邊的單位發生這麼恐怖的事。因為我當時走入那單位,已見到女事主躺在血泊之中。她甚麼也不能做,只能講着自己的家鄉話。所以當時覺得,可能關上一扇門我們看不到,但一些聲音已是一些很重要的提示,讓我們知道鄰舍在發生甚麼事。」

「所以當峰說不是想『演』,而是希望演員更多用聲音去表達、去構造畫面時,我很認同。因為當時那聲音——我還很記得鄰居那聲音真的撕心裂肺,比我看到她家中很多一點點的血跡、那位女士躺在血泊之中更震憾。那一下尖叫聲是最讓我心寒的。」

相片來源:風盒子社區藝術發展協會Facebook 專頁

「有一些事,值得永遠做下去」

而歷史其實一直在重演。「我們相信不只是六十年前,幾千年來這暴力從來沒消失過,但我們會看到一個更嚴重的趨勢:它將會更頻繁地發生,因為疫情常強調安全、要留在家中,但正正因為長時間留在家,和家人的摩擦更多。我們認為『家』是安全的地方,但可能正正相反,越長時間留在家中,才更不安全。」Mandy說。

何志峰坦言,為他,編導家暴題材的作品「難㗎,難㗎,好難……」而似乎在他眼中,他想透過作品連結的不只是弱勢女性,還有很多很多。他在作品場刊中就寫道:「(江道蓮)她筆下呈現的故事是普世、平等的、超越種族的視角,這些故事,就好像就發生在澳門鄰里之間,因作者憐憫和崇敬同時存在,故事就更為真摯動人。同時,我也希望,這些微小的人物,在當代、此刻的澳門也能得到回聲。江道蓮女士曾有的關懷,都能於千家萬戶得以迴響,命運相近卻保有自身不同人性與品格的女性,得以慰藉。而她們可能是你我的鄰里與母親。」

他也曾在社交媒體分享:「……由於Nada用閩南語表演,透過語言的能量和質地鑽入了觀眾的內心。澳門的敘事多樣性便會悄悄萌芽,將來有機會澳門的底藴便會滋養成長。澳門從來都是多元,本人能做到多少是能力,要不要去做,和要不要感受這個多元,是態度。每一次的創作過程中,都非常感激伙伴。感謝他們對本人改篇作品的包容,感謝他們付出……」

「有一些事,值得永遠做下去。」是他在「創構的話」的總結。也許,正是透過不斷的詮釋與關懷,藝術作品於是與時代緊扣,其生命也於是同社會共生共鳴。作品不曾老去,她正不斷演化。

《江道蓮與弱勢女性》​
日期:梁洛錤(廣東話)2021年12月10至12日(星期五至日)​
塵雅正(南安閩南語)2021年12月17至19日(星期五至日)
​時間:20H00​
集合地點:得勝花園​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