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錢、派津貼非良方 梁金泉呼籲政府檢討各項救濟措施以保民生

澳門核數師會計師公會會長梁金泉接受訪問。

去年因應疫情政府推出兩輪經濟援助措施,投入了逾五百億公帑,評價好壞參半。去年一系列的措施中,最教人津津樂道莫過於共八千澳門元的「消費卡」。今次以「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為號推出一系列措施時,市民的關注點似乎亦集中有沒有直接派錢或為甚麼不如上兩輪般派的「消費卡」。澳門核數師會計師公會會長梁金泉認為,無論政府推出任何「經援」措施,市民都會有不同看法,而今次措施亦有「商榷」之處。又指,由於澳門先天自然資源缺乏,加上深受外圍因素影響,不能亦無資格走「高福利」社會。與其派錢、派津貼,政府不如從根本上協助有需要的居民;並籲政府盡快檢討現時一系列措施包括職業培訓以及救濟措施,以真正保就業、保民生。

至於大灣區會否是澳門未來前路,梁金泉表示認同。但可惜現實暫見「口號好多、政策得口講」,暫未見未來藍圖。他又認為,若大灣區可如同「特區」般,應好「發達」。

政府或認為市民現時毋須「憂柴憂米」

身為資深會計師的梁金泉表示,之前兩輪的經濟援助以派錢為主,無須使用登記了的電子支付可即時消費。市民亦有不同看法,一是受惠人即使收入不同仍收到同樣份額的現金;二是相對售賣基本生活所需如超市、較高檔的飲食行業受惠或較少,未能做到較全面覆蓋。

他又稱,政府今次的舉措,對商家範疇有所擴大,不只針對基本生活用品的商家。同時,亦針對較有能力的消費者。政府認為市民可以去到較高層次的消費,措施可達致這種效果。「這些都是政府的判斷⋯⋯(政府)認為現時澳門市民可能毋須憂柴憂米,可以邁向高小小層次嘅消費」。當然,有市民反映自己仍須「憂柴憂米」,這也是措施值得商榷的地方。

義字街一帶是居民較常去消費以及購買日常必需品的地方

梁金泉認為,環境改變了本地商人亦需思考如何改變經營方向及態度。業界要懂得區分服務對像,考慮適合的方向以及態度。若與旅遊相關的行業在疫情下都不轉型只能「死梗」、「點救都無得救」,若無遊客,無論政府對這些行業如何施以援手「都係無得救。」

至於為甚麼政府推這些措施,梁金泉表示似乎未有無經濟數據告知,但即使講了亦有人亦未必認同這些措施,但見到政府有其策略性。

措施是「水份」數據加「人性判斷」的結果

無論過往「派錢」或今次以電子支付獲得優惠以促消費舉措,梁金泉均是政府在「水份」數據加「人性判斷」的結果。澳門長期依賴博彩業、本地的稅務制度比較寬鬆,故政府未能精準判斷澳門人真正的財力,

他認為,由於政府不容易掌握相關情況,故純粹靠見到表面的社會狀況以及一些互相影響,在「寬鬆的資料」如在現時制度下無法「擠走水份的」數據,再加上「人性判斷」,結果出現這一系列的「經援」措施。

針對失業、低收入等救濟措施須檢討

他表示,澳門不適宜、亦沒有資格成為「高福利」的社會。澳門的經濟發展受自然環境侷限,其決定了城市發展規模以及生存機會,「澳門乜嘢都唔掂⋯⋯無自然資源去養呢片土地上嘅人,其實這個城市注定沒落」。但機緣巧合澳門成為賭埠,在大圍環境好時,澳門有所得著。但若外圍環境差時,澳門的經濟亦衰退。而且,以西方一些國家的經驗,「高福利」社會在自然資源豐富時無問題,但一旦自然資源減少時,問題頻生;而且這種社會只會令當地人過份依懶政府,侵蝕資源,最終產生「怪獸」國家。

當年SARS以及今次疫情都顯示澳門若沒有旅客只能食穀種。當然,有人認為澳門要邁向「高福利」社會;有人則認為要未雨綢繆,不要走西方舊路。所以相對「派錢」、促消費等措施,梁金泉認為政府更應認真檢討現時各項救濟措施。

他指出,政府應對現行的失業、貧苦等救濟措施作檢討。「淨係畀錢唔係辦法⋯⋯唔係靠幾千蚊解決基本生活品就得」。又稱,過去政府在政策上對停薪留職的本地人未能照顧到,這種情況政府必須重視,救濟措施需要即時檢討以處理這些情況。

本月12日過百居民到勞工局求職者。

如何保就業?當局須提供適時適合的培訓

他又指,職業培訓方面亦加強。「政府有否提供適當職業培訓呢?不是派現金、津貼,須要從根本上去支援這班工友⋯⋯唔等佢地無嘢撈先去研究」。近排有失業建造業工人大叫救命,但市民又覺得「想搵人裝修又搵唔到」。建築業劃分了很多工種,「要搞清楚哪一建築工種的工人在叫救命」。

他以扎鐵工友為例,由於需要極好的體能所以這些工友可以工作的時期有限,因而工友需要提前準備以轉其他建築相關工種。「政府有否(為工友)提供適當培訓呢⋯⋯當賭場等大型地盤陸續完工時,政府是否有計劃地去培訓、協助這些工友轉去相關的工程?有沒有為建築界工友提早預備相關培訓以作日後轉工種之需?」當然,若工友仍想在建築業找到相關工作就應該去報讀政府的相應培訓課程。

梁金泉建議大型的公共工程,即使外判內地建築公司或澳門在橫琴的工程項目,都應要求對方帶本地工友以作培訓之用,但由政府出資。政府要監督大型工程必須照顧本地人,在需要外僱同時亦必須照顧澳門人,但不能純照顧澳門人,必須有技術要求。「若係純照顧咪又走向高福利⋯⋯只要澳門人就可以攞錢」。然而,澳門不能這走條路。因而,今次政府決定不再派錢,並按其所得經濟數據決定了目前的路向。

梁金泉認為澳門是「特殊」社會,不是所有事都操控在澳門人手上,深受外圍因素影響。究竟可否減少外地僱員數目?老闆亦會擔心,若減少了外僱,本地人是否具適合的技能,因老闆都想請有『適當』工作服務態度的人。

他又認為勞工局因應就業環境所需,擴大帶薪培訓範圍,「帶津培訓是必須的,但須適當、多元化,更要適合不同工種所需。」

大灣區是澳門經濟發展出路?大灣區發展仍缺藍圖流於「口號」

近年來無論本地或中央政府均大力鼓吹發展、「擁抱」大灣區,澳門政府多次強調積極參與高質量建設大灣區。梁金泉亦直指,「大灣區係澳門嘅未來,我完全同意,完全同意」。但目前似乎大灣區「口號好多、政策得口講」,暫不見未來藍圖。就以較近澳門的橫琴為例,一來未做到真正開放;二來交通不便,使人卻步。一旦交通方便,自然吸引更多人想去了解其發展。而且,在法律、法制上大灣區各市同澳門皆不同;各地區之間能否順暢合作發展亦需時間證明。

他又指,若大灣區變得如一個如香港或澳門般的『特區』會有更好發展。「(若)大灣區真係有個地區首長去行新政將大灣區變成一個真嘅特區,咁好發達⋯⋯但呢個魄力我諗唔容易。」

至於如何走出適合澳門自己的發展之路著實考驗執政者及這城的持份者的判斷。

訂閱每月紙本
X
請支持論盡走下去!新聞自由是靠全民來維護的。
支持捐款︰https://aamacau.com/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