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隻螞蟻也有眼睛鼻子 牠美不美麗

不管哭最慘的30集韓劇或笑到不行的戇豆,只要導演能高明的作岀精妙佈局,觀者不難能身同感受同哭同笑。可是當故事完結熱情退卻,旁觀者依然是旁觀者,沒在故事其中感受時間緩速流動,事情碰璧問題無法解決當下的永永遠遠。我們以抽離式閱過千千萬萬個他人生命的無可奈何。觀察時代觀察某個當下他人的生命怎麼選擇怎麼活,也許能動搖對自身的執悟?至少能為個體無法岀走無法冒險的人生來個腦內情感旅遊吧。

沒經歷過戰爭前、中、後及解放的我們,對極端環境更有種隔岸觀火的感覺。《The Dig》故事講述二戰前夕英國。由感情帶入故事聰明地讓觀者投入,再講大環境戰爭中平民生心態,悄悄帶點知識與人生觀的滲透,人生面面觀無走雞。這112分鐘好值得。

電影以一位沒考取功名的挖掘專家(布朗)開場,受僱於寡婦(伊迪)家中開掘,她直覺覺得小山丘下面「有啲嘢」。

拍攝節奏緩慢到躺在沙發以為過了1小時,怎知電影才放到30分鐘。30分鐘就講到寡婦伊迪和兒仔都好喜歡布朗,伊迪與丈夫才過了幾年美好家庭時光,丈夫就送命。而布朗這位對知識渴求的叔叔,有個大方溫柔鄉村肥老婆。布朗與伊迪在共同興趣與目標之下互相產生好感,剛好因爲老婆來訪沒有對伊迪的飯局應約,他們的感情就鎖住於此。互相欣賞界線分明,而作為觀眾覺得有些少惋惜,但又欣賞此等點到即止,成人世界的不能任性太多。決定電影結束後要聽一聽陳奕迅的《無人之境》。

戰爭前夕,一切都要排列輕重。

在挖掘之中發現墨洛溫王朝金幣,把歐洲人類文明推前一個時代的證供,興奮非常。問題來了,怎能讓沒功名沒地位的挖掘專家布朗作旗手,這關乎到國家資產及世界文明。如此觸碰到階級體制下社會認同與話語權。布朗氣憤離開沒人理會,只有布朗妻子勸解,只有伊迪兒子爭取二人間承諾必需實現。布朗為之感動,雖然氣難下,但面對探究歷史的熱情與喜愛,還是回去了。是啦,作為一個男人是別扭的,別扭沒關係人生很長事很多,沒人在意誰曾作過什麼醜事的,日子一過便煙消雲散。

全片尾段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兒子邀請體弱的母親躺於挖掘出來古船甲板上,仰望星空的兒子向母親說著1000年後的故事。說穿了,兒子用故事安撫母親心靈,訴說面對離別的另一種面貌。儀式感常被說成造作,但人類努力製造回憶,不就是有好好地活的最佳證明嗎? 電影不斷從主線與支線穿梭過去、現在、未來,談及人生觀與時間,借山洞裡的手印說500年一貶眼就過去。當伊迪兒子崩潰,布朗對他說每個人都會失敗,每天都失敗,有些事情不管有多努力最後都是徒勞無功。即將面對死亡的伊迪勸朋友說生命是非常短暫的,有些時刻是要好好把握。這些話又厚又重,而電影最強之處在於這些話語並未讓人吃不消,反而充份利用角色的背景輕輕道出,生命就是這樣無奈之中卻不失可愛之處。

輕慢的節奏講歷史、文明、社會、生命、活著、收與放。看畢會問:還在煩個屁呀?人家真人真事都這麼活過去,而且還都兩腳一伸,搞不好已經投胎了。拜託活著的人好好活,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或享受單純的快樂,畢竟 ‘we all fail, every day.’。告解完畢。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