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自殺而是「他」殺

近日台灣、澳門出現不少學生輕生的案件,最叫我唏噓是前日(29日)墮樓的十四歲女學生,以我所知,她所就讀的學校正是我的母校,正是大多數澳門家長眼中的名校,在我就學時已有不少同學說「讀死人」,令人錯愕的是一句抱怨,到了昨日成了事實,叫人心痛不已。

問題出自哪裡?我無法得悉死者的遺書內容,請容我妄下推測與學業相關,若果真如此,本次事件並非自殺,而是「他殺」。社會、學校、家長,甚至同儕都在後面推了一把。澳門教育逐漸鼓吹學生競爭力不足,教育政策口口聲聲鼓勵學生全面發展,但現實卻是盲目地追求全才,使學生肩上的壓力越來越重,到最後變成了政府要的學校不懂教,學校教的學生學不懂要去補習,補習回來還是不合格換來家長打罵,這樣的死循環正是由錯誤的教育政策造成。澳門教育政策在宏觀上離不開「全人教育」、「鼓勵競爭」的邏輯思維,變成了學校考試上的越來越難、越來越多,這種教育到底是否能「教育」學生?還是他們只學會考試的技巧?這種標準化考試簡化了知識的傳遞過程,學生與知識開始疏離,學生無法相信透過學習能達成自我實現,反而學習是一種痛苦的來源,更不了解自我存在價值及意義,最後釀成悲劇。

多方壓力並駕齊驅
學校為維持自己的名聲,建立起一套淘汰機制,每個學校有自己的基本要求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種淘汰機制一來只看重數字化的成績,根本無法客觀反映學生的努力程度。二來,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規訓,通過升留級標準及退學標準不停鞭策學生,警告他不努力便要墮入萬丈深淵;家長也對此緊張至極,不希望孩子浪費一年,越來越多壓力加諸在學生身上。第三,這個淘汰機制是「學生水準維持器」,只要學生達不到要求,便假借這間學校不適合為藉口,無情地把學生驅逐,以維持學校作為名校的美名。這種植根於不少家長的名校迷思早應被打破,名校不一定能幫助你的孩子成龍成鳳,但很可能打擊你孩子的信心,讓他不再熱愛學習,因此適時地讓學生轉學的確是比較好的方法。

再者,在我求學期間發現,不少老師都缺乏教育愛,因為成績不好就責怪學生沒有努力,可是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努力就能達到合格,卻從來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協助,他們只是在課堂時間灌溉知識,聽不懂就閣下自理,不合格者置之不理,更甚者當眾羞辱,這種老師遠遠背離了教育的初衷,也枉為老師。在上述的教育理念下,老師也體制化得變了樣。反之,一些好的老師循循善誘,對於學生有適當關心,適時提供更多援助,這才是孔子所言的「因材施教」,而非以一貫的方式在課堂上講述,這樣的教學方式也早該改變了。更重要的是,老師對於教育的熱心和投入也不應被磨滅。另外,學校的輔導系統也應發揮作用,讓學生放心去找尋社工的協助,也應發展出一套標準作業程序,保密學生隱私的同時,更系統化地輔導和提供諮商。

最後,家長對於孩子有所寄望,投資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你的善意很可能會因為過度壓力而變成惡意。其實學生在面對同伴、社會、家長的壓力下,對自己已經有所要求,請你看到孩子成績不佳時以鼓勵代替責罵,試著去聆聽孩子的聲音,去了解孩子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而不是要求他去成為你想他成為的人。有很多家長為了提升孩子的競爭力,要求孩子除了要顧好學業外,報名一堆興趣班,過多的興趣班無疑是拔苗助長,聆聽學生想要學習什麼,留給孩子一些私人時間,讓他好好排解壓力,做到幫助孩子探索自己,才是真正幫助孩子成長的好方法。

不同世代的壓力難同日而語
在這則新聞出來以後,不少老一輩人在討論區的留言說這一輩「沒有抗壓能力」,「現在的教育沒有教學生面對挫折」,「我的孩子又打又罵也沒有怎樣」,這種論調便揭示了我們社會的教育哲學是多麼可悲。上一輩人在學額不足的情況下讀不了書就去打工,父母都甘於讓孩子從事基層的工作,只要不餓死就可以。但到了我們這個世代,在學額充足的情況下,講求的就是文憑的含金量,以及不停的競爭。可能老一輩的生活壓力比我們這個世代來得大得多,但我們的讀書壓力、就業壓力比起以前也大得不少。現今很少人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從事基層工作,在普遍受教的現在,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壓力就由其而來。希望你們能理解你們自身就是壓力的來源,別再用你們的世代去強行類比我們的世代,如果社會繼續鼓勵競爭,學校、家庭教育繼續以社會的邏輯去投入教育,只會有更多的孩子受害,請你們放過孩子!憾事已發生無法逆轉,只能通過各個層面的改變寄望不要再有更多同類的事件發生,讓我們共勉。

X

社會工作局呼籲居民關心自己、家人及親友的情緒。如有需要,可致電澳門明愛生命熱線28525222,又或社會工作局電話輔導熱線28261126,尋求傾訴與所需協助。

 

(小標題為編輯後加)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並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