蹉跎十年 中醫藥產業藍圖何在?

092 誰可救藥 紙本月刊

文:論盡媒體

網址:https://aamacau.com/?p=69450

時間:2021年01月19日 11:11

早前審計報告揭發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 (下稱:產業園)的種種決策弊病(詳見另稿),令公帑多花數十億甚至上百億人民幣。蹉跎十年,公帑如倒水般花掉了,時間虛耗了,但本地中醫藥產業毫無寸進,《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冊法》法案也待到今年11月才獲立法會一般性通過,現時仍於小組會細則性討論,進度可謂非常落後。

究竟這行業未來要何去何從?立法會前議員關翠杏認為,澳門要發展自己的平台優勢,關鍵是制定出自己的藥物監控標準,以建立自己的品牌,長遠做「內向國內,外向世界」。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也認為,澳門需要建立自己一套能溝通歐美與國內的標準,才能令中藥有機會走向國際。

早於2009年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就提到要「鼓勵中醫藥產業」。2011年4月,《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首個落地專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也正式落地橫琴。

早於2009年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就提到要「鼓勵中醫藥產業」。2011年4月,《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首個落地專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也正式落地橫琴。

藍圖欠清晰 虛耗十年

早於2009年的施政報告中,特區政府就提到要「鼓勵中醫藥產業」。2011年4月,《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的首個落地專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也正式落地橫琴。然而,特區政府雖口說「推動中醫藥產業」十年,但這「適度多元」一直有如夢幻泡影。過去政府有關中醫藥產業的策略也相當虛無。施政報告中有關產業的着墨,近年來來去去皆是:澳門中醫藥在莫桑比克有一定進展、啓動歐盟註冊的工作、深化人才培訓、引進企業等,當然少不得是推動粵澳合作中醫藥產業園建設。

但特區政府的具體藍圖是甚麼?過去一直沒有完整交代,直到2020年度的施政方針才有稍為具體的着墨:發展中藥經典名方製藥,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特色的中醫藥創新研發與轉化平台,調整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發展路徑和模式,發展大健康產業,推動中醫藥產品和中醫藥文化「走出去」。

然後在2021年度施政方針,有關的策略是:爭取更多中醫藥產品在澳門註冊、在澳門及橫琴加工生產、先在大灣區再逐步擴大到其他地區銷售。發揮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作用,支持並配合品牌藥企在澳門建設中醫藥產業基地。全面改革和調整澳門投資股份有限公司定位與發展模式思路,盤活其投資項目以提升效益,並對其屬下子公司進行篩選歸併,以充分發揮產業園的平台作用,推動中醫藥科研成果在澳門及橫琴的開發與生產轉化,促進中醫藥產品和服務拓展國際市場。

一名頭戴草帽的工人於中醫藥科技創意博物館外用鐵鏟工作。

一名頭戴草帽的工人於中醫藥科技創意博物館外用鐵鏟工作。

作為平台 澳門須有突破

立法會前議員關翠杏一直有關切中醫藥業發展情況,認為可有助本澳未來走向產業適度多元的路,亦就可盡量避免澳門過度依賴博彩業的狀態。她直言,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在於擁有自己的藥監標準,要有突破,而非簡單地照搬國內標準,這樣才才能聯繫國內,走向世界。「不然叫甚麼平台?只不過像以前,開幾間藥店賣藥。其實很遺憾,澳門中醫藥產業園花了不少公帑,但有甚麼建樹?這平台搞了咁多年,除了有幾幢樓,到底它可以向中央,向澳門人可以交代到的成就又有甚麼?」

她表示,自己曾到產業園參觀,形容當時園區只放了一些寫字枱,讓人做研發做貿易。「這叫平台嗎?這平台為何給澳門做?中華大地不是平台嗎?之所以讓澳門做,是因為澳門是一個特別的地方,是在兩制之下。國內在藥物監管上,無論從種植到售賣網絡,其實有所欠缺,令一些人沒信心,而澳門符合了一些人的要求——覺得國內以外的地方對藥物的監管嚴格。其實澳門過去沒做,是香港做得比較好,但澳門有條件和香港一樣。叫澳門做平台是希望澳門有自主的能力去監控這些,打出一個品牌——這是經過澳門嚴格藥監所確保的藥品,符合規格,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但我們有做嗎?很遺憾,沒有。到目前為止,澳門的中醫藥還沒有監管機構,沒有藥監標準,甚麼也沒有。十多年來搞平台,都不知道關鍵是甚麼。」

立法會前議員關翠杏認為:「到目前為止,澳門的中醫藥還沒有監管機構,沒有藥監標準,甚麼也沒有。十多年來搞平台,都不知道關鍵是甚麼。」

立法會前議員關翠杏認為:「到目前為止,澳門的中醫藥還沒有監管機構,沒有藥監標準,甚麼也沒有。十多年來搞平台,都不知道關鍵是甚麼。」

「你說他沒有(藥監標準),他一定會說有,就是依據國內標準,依據香港標準。永遠依據別人的標準,你是甚麼平台呢?就沒資格做平台,在中央要求做平台的事情上就不合格。但暫時感覺可喜的是,中醫藥法已送到立法會,即現任特首還是看到問題的關鍵,期望這法律盡快通過,而且相對完善。也希望真真正正成立一個澳門自己能掌管到的藥監機構,自己定好標準和監控規則,這才能叫做平台作用。」

政府:面向大灣區須符國內標準

現時澳門衛生局有跟廣州市藥物檢驗所合作,澳門科技大學也設有中藥檢定中心。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亦在建設「中華醫藥國際創新中心」。《論盡》曾分別向經濟財政司及社會文化司分別查詢,就中藥平台品牌有何計劃,以及藥監標準的方向、監管機構的設立計劃等。經濟財政司簡單回覆: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作為以中醫藥為主題的產業園是一個平台,主要透過平台建設打造環境讓企業孵化與成長,同時在科技研發、科研服務及產業政策方面為企業創造發展條件。如搭建了培育園區企業自身發展和成長的公共服務平台,包括從中藥研發、檢測、符合內地及歐盟 GMP (藥物生產質量管理規範) 認證標準的中試及生產等產業孵化等一體化全鏈條的硬件設施,以及專業化的成果轉化與科技創新服務平台,為企業和項目成長和孵化提供了基礎條件和發展空間。藉着中成藥註冊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相信可以吸引中醫藥企業及相關機構落戶澳門。

社文司回覆如下:

目前,本澳對中成藥、中藥飲片及中藥提取物的檢驗,主要是參照藥典標準、國家標準或已獲來源地藥物主管部門認可的企業標準。考慮到將來澳門註冊的中成藥若要進入大灣區或其他地區的市場,符合中國藥典要求是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因此,本澳中成藥的質量標準應以參照中國藥典的要求為基礎。對於本澳中藥企業為其中藥產品自行制訂的質量標準,亦須按中國藥典的要求,對相關標準進行方法學驗證,在通過覆核及審批後,便可作為本澳中成藥的註冊標準。

現時衛生局的中藥檢驗工作主要由衛生局轄下的公共衛生化驗所及委托廣州市藥品檢驗所進行,而澳門科大設有的「中藥及食品安全與質量檢定中心」則有為本澳的製藥廠提供中藥檢驗服務。

衛生局正在籌建離島醫療綜合體,其中在中央化驗大樓內已規劃籌建新藥檢所,此藥檢所的職能會包括對化學藥物及中藥的檢驗。

根據現行制度,中藥業活動的監察屬衛生局藥物事務廳職權,負責中藥的安全和質量監測工作、中成藥的進口審批、中藥房准照及中藥工業生產准照的審核並監督其運作等;衛生局技術協調室則負責監督和管理衛生中心及私人市場提供的中醫診療活動,其轄下的醫務活動牌照科負責對以私人制度從事衛生護理服務的專業人士及實體(包括執業中醫生及中醫診所)進行發牌與監管。此外,衛生局正修改《衛生局組織法》,將成立專責中醫藥服務發展的部門,助力中醫藥服務的整體發展。未來,衛生局將持續推動與配合中醫藥在本澳的長遠發展,並會適時向公眾發佈相關消息。

立法會前議員關翠杏認為:「到目前為止,澳門的中醫藥還沒有監管機構,沒有藥監標準,甚麼也沒有。十多年來搞平台,都不知道關鍵是甚麼。」

立法會前議員關翠杏認為:「到目前為止,澳門的中醫藥還沒有監管機構,沒有藥監標準,甚麼也沒有。十多年來搞平台,都不知道關鍵是甚麼。」

甄慶悅:走出去須有澳門元素

傳新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則認為,內地中醫藥發展多年已經相當成熟,澳門的中藥要打回內地市場相當困難,認為應該向外走。而這除關乎硬件,更關乎政策配套,真正做到一套澳門的標準。但他形容,澳門在這方面過去幾乎是交白卷。

「是否把內地那套搬來,純粹換了澳門招牌就可以了?這是沒可能成功的。外國怎會不知道(是一樣標準)?所以一定要有澳門本地化的元素。」

「當初為何中央分任務給澳門?因為他看到澳門和歐盟的關係相對好,希望澳門幫到中醫藥出到去國際,希望澳門能做到一套既有中國特色,也符合西方要求觀感、西方相信的事。我們要把兩方面的事搓在一起,才能夠成功。」「因為澳門的法律體系和西歐相當接近。如澳門能做到自己一套驗證的標準,相對較科學的,西方接受澳門的機會,比接受內地的機會要大。這是當初中央看到澳門還有一絲作用,就在這裡。但由2011年到現在,幾乎都是交白卷。是近一兩年多了一些企業進駐,似乎開始啟動了一些甚麼,但長路漫漫。」

傳新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

傳新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

他認為,過去博彩稅收豐厚,政府根本沒想過要靠中醫藥賺錢,就沒將這項目當成產業去做。「只不過粵澳框架協議中有這項目,中央希望澳門和珠海去做這事,大家叫做因應中央要求就去做,但是否真心實意去做?現階段以成果來看就不是了。當初的定位很高,要做中醫藥研發、檢測、標準的制定,然後慢慢降格,現在變成大健康產業。」

對於中醫藥業未來的發展,甄慶悅認為,政府需要更完整地交待其發展策略及分析。「我們一直沒看到特區政府有任何文件或政策宣示,是有關澳門發展中醫藥的策略。之前講過要做檢測、標準,這個我覺得相對好。產業園放一個高端養生酒店,事實上並不匹配,格調檔次越走越低,能賺多少?做藥當然做檢測、標準,研發是最高端。」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