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招可確保高校基本維生 人才多元如何實現?

教育學學者黃素君

 

《澳門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綱要(2021 – 2030)》(下稱:綱要)其中一大方向為「適度擴大學生規模,優化生源和課程結構」,目標是2025/2026學年高教學生數量達到5萬人,其中國際學生人數擴大一倍至1300人,吸引葡語國家、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等學生來澳就讀。教育學者黃素君表示,擴大招生某程度是維生手段,若生源不夠的話,冷門的科目亦難繼續。她又指,目前較令人關注的問題是實用的科目容易招到學生,這或造成人才單一,對整體社會未必是好事。

人才單一 倡完善職技高等教育

 黃素君認為,高教學院的營運模式是要保持一定學生數量,以目前高中畢業生數目不斷下跌,擴大招生某程度是維生,無可厚非。這一來是要確保高等院校的基本營運,二來亦可使冷門科目如哲學有生存空間。「無足夠學生的話,某些學科開不了。例如哲學系得10個學生,工管有100個學生,作為大學總體營運,哲學系可以有空間留下來是因為工管有咁多學生。」

大學圖書館

而這樣的比喻也帶出了現時高等院校的另一個問題——實用的科目容易招生,也令人才變得單一,正如高教局於綱要提到,2019/2020 學年本澳高等院校的註冊學生當中,「修讀『商務與管理』和『旅遊及娛樂服務』專業的高教課程,佔 10 所高等院校學生總人數的四成,難以配合本澳社會發展的需要」。

黃素君也認為,大學可以很多元,以德國為例,該國技術大學的資源最多,但哲學也很強,如培養的學生比較單一,對整體社會未必是好事。很多思考性的科目也能塑造社會,關鍵是社會是否有空間和足夠包容性去培養這些人,「但現在可能大部分人都當大學是職業介紹所。」

她認為,澳門目前高等職業技術的發展尚未完整,連帶中等職業技術也受到阻滯。她建議,應從多方面着手,讓不同類型的人才都有出路,例如每個中學生都要接受一定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嘗試洗去其被污名化的,第二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慢慢形成高等職業技術大學的課程,兩者才能配套上。澳門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畢業生,如成績很好,最後是在大學唸文化學科,即(職業技術)沒有出路。」「如何分流一些人,而那些人不覺得自己比下去了,你要讓他看見前景和出路,現在沒有,讀完了就出來工作了。」

院校資源整合 開設特色課程

黃素君又表示,澳門高教在考慮產業化方向時,需要思考究竟本地高教有甚麼看家本領可以在市場競爭。她認為,澳門地方小,若分散資源未必太過理想,但強調不是要高等教育出現「獨市經營」。她認為,院校可考慮合作,讓資源可以重新整合。例如同一課程,不同院校在不同科目、師資各有優勢,外地學生可在澳門各間院校分別選修,變成特色課程。

訂閱每月紙本

(資料來源:教育暨青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