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苦盡甘來——看《苦盡甘來》有感

092 誰可救藥 戲游花間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鷺兒

網址:https://aamacau.com/?p=68587

時間:2020年12月29日 1:01

演員尖銳刺耳的聲線、「四不像」的廣東鄉音、誇張無聊的肢體語言……一切在演出過後依然在我腦海中「陰魂不散」。但上述種種似乎無阻近年最「政治正確」的劇目《苦盡甘來》(下稱《苦》)巡迴演出,甚至獲獎。

藝術嘅嘢,我識條鐵。謹此拋磚引玉。

苦不曾盡,但報喜不報憂 

《苦盡甘來》講述在澳門土生土長、成長於90年代的陳瀅瀅憶述小時候父親怎樣以自己的人生經歷教導她。陳父名叫「一搏」,是生於50年代的內地農民,曾經歷新中國的大饑荒(自然經過文革),改革開放,後到澳門發展,早年喪妻,於是自己獨力養大女兒。故事主軸由90年代開始,至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通車當日結束。據劇情,大橋通車當日陳父被葬回內地家鄉。

據不少報導介紹,《苦盡甘來》的創作目的之一,是感謝上一輩的辛勞付出,用行動表達愛國愛澳情懷。這可謂目標明確,政治正確,充滿正能量。而《苦》的劇情也以內地大事年表式推進,例如2002年中國國家足球隊入圍世界盃外圍賽決賽、2006年青藏鐵路通車、2008年北京舉辦奧運等,盡是國家盛事。正是在這些年份,陳父與女兒分享了過去艱苦的人生經歷,作為教誨。盛事的背景,加上陳父回想過去的辛酸,突顯了「過去」的「苦」與「現在」的「甘」之間的距離。然而,由90年代至2018年間內地與澳門曾經歷的苦難,例如是2003年沙士、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等90後在成長中(應)會知悉甚至經歷的大事,在劇中卻隻字未提。而雖然《苦》以澳門作為陳氏父女的居住地,但澳門的災難——例如2017年的「天鴿」風災——也未有提及,可謂「報喜不報憂」。

這就是為何我們要「全面正確認識歷史」。無視這些艱苦不代表它不曾存在。作品名字是「苦盡甘來」,當中除了「苦」與「甘」,還有「盡」與「來」。如果「苦」還沒有「盡」,「苦盡甘來」這四字又是否成立?

你的苦,與我何干?

同時,陳瀅瀅在這些盛事當年遇到的問題,與盛事的性質未必有關。例如2002年國家隊首次進身世界盃外圍賽決賽周,當年陳瀅瀅與同學打架,父親的教誨是年青時勇於認錯的經歷。這些都與國家隊進級無關。似乎沒有國家盛事作背景,故事也能說得通。

另一方面,陳瀅瀅作為年輕一代,在劇中她面對的問題彷彿不外乎是讀書壓力、與同學吵鬧、荳芽夢碎、父親常要她吃苦瓜等。這種輕描淡寫無疑反襯出幾十年前的忍饑受餓、離鄉別井是何等艱辛,父親是何等偉大,但卻未能與這一輩也承受着具大壓力的年輕人產生同理,引起「苦盡.甘來」的共鳴。這樣的作品,感動了的又會是誰?

父親永遠是對的

有趣的是,《苦》這故事從一開始的設定就是一個單一的聲音——陳瀅瀅自幼喪母,教導都來自父親。理論上,要描述上一輩的艱苦,不一定需要「父兼母職」的設定,因為父母都可以有類似經歷,並向兒女分享。事實上這也是不少澳門家庭的真實情況。而在眾多的親子組合中,《苦》沒有選擇祖孫,沒有選擇父子、母子、母女等等,而是選擇了父女。是否隱含「父權思想」可以另行討論,但也因為這設定,故事一直只有父親的說詞,缺乏了母親的聲音,而乖巧聽話的陳瀅瀅把一切教導可謂「照單全收」,沒有任何的質疑與反抗。非常和諧,也缺少了戲劇需要的矛盾。當代藝術講求促進思考,但《苦》似乎沒有。

更重要的是,劇中一再強調:「中國人,再多的苦都啃得落!」但為何有「苦」?如何才能永遠解決「苦」?劇中並沒分析痛苦根源,只把當年內地饑荒推說是「因為天災」。陳父則自創多個「暗黑」苦瓜菜式,便自鳴得意地以為已成功蓋過苦味。但如沒了解痛苦的根源,我們的苦,永不會盡,我們永不會「苦盡甘來」。

而對白中也有不少令人側目的言論。例如:奏自己的國歌就要站起來,奏別人的國歌就可以坐下來?為甚麼不是先聽小朋友解釋,再決定她是否有錯,而是先要她認錯,再聽她解釋?陳父在《苦》中是一榜樣,理論上要以言行身教令下一代成為更好的人。但當這樣的言行出自陳父,會否反而變成反面教材?

難以理解的聲音與肢體

跟從主旋律起舞,最少要舞得動,舞得好看,舞得有說服力。但即使撇開上述一切,《苦盡甘來》作為一個表演藝術的作品,在表演方面也有不少難以理解的地方。例如為了飾演兒時陳瀅瀅,早已成年的演員選擇了用無比、無比、無比尖銳刺耳的聲線扮演一個六歲小孩。各演員的肢體動作也毫不需要地誇張,大戲不像大戲,樣板戲不像樣板戲,沒有詼諧,只有眼冤。眾演員扮演上一輩的鄉音與對話腔調也極不地道,即便是港澳腔的粵語,部分演員也是一口懶音,令人質疑其作為一個演員的專業。

而作為Made in Macau的演出,作品中的澳門形象可謂面目模糊。全劇使用的不少是香港流行曲(陳奕迅主唱)或卡通片主題曲(足球小將),更遑論藉巡迴之機推動本地原創音樂。《苦》根本不是扎根澳門的故事,只消把回歸的年份由「99年」改成「97年」,主角生活的地點由「澳門」改成「香港」,整個作品也毫無違和感。

真的會苦盡甘來嗎?

最後想說的是,本人欣賞的那場表演遲了足足二十多分鐘才開始,視守時若無物。現場甚至有年輕的劇組帶位人員多次向沒有隔位坐的觀眾表示:「請隔位坐,到開場時你哋再『咩』啦。」似是暗示在燈光暗下後可以陽奉陰違,不遵守防疫措施。如不幸因此有任何閃失,我們連月來的防疫工作恐怕不會苦盡甘來。而當這一代只懂歌頌上一代,無視當下問題,沒有提升個人質素,我們的社會恐怕也不會苦盡甘來。

 

演出:《苦盡甘來》

場次:2020年12月12日晚上8時

地點:澳門巴黎人劇場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