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收銳減 經濟多元如何推動? ——澳門經濟挑戰分析(二)

曾有指,澳門首次競投賭牌時,美資博企除了在澳門開賭,也會將外地龐大的會展資源分一點來澳。但後來因為澳門種種原因,最後沒有成事。網上圖片

曾有指,澳門首次競投賭牌時,美資博企除了在澳門開賭,也會將外地龐大的會展資源分一點來澳。但後來因為澳門種種原因,最後沒有成事。網上圖片

澳門龍頭產業博彩業的未來受制於遊客數量、內地資金管制等影響。有意見認為,這將令投資更轉向多元發展。經濟學者關鋒提議,政府可推動博企以市場導向帶起多元經濟。經濟學出身的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則表示,澳門要腳踏實地完善自己的法制等,以尋求多元發展。

關鋒:推動博企多元開發

政府口說「經濟多元」多年,但特區一直以來仍處於博彩業獨大的局面。面對龍頭產業前景不明,經濟學者關鋒認為,澳門地方小,要找到自己的特有、別人不做的市場(niche)才能生存。過去政府希望培養新產業,博企也有一些支持,但成績一直未很突出。「我覺得最大問題是很多事流於表面。大家做了,而大家都對各方有表面上的交代,之後就沒有了,深層次的沒人繼續去做,所以那些想培養的行業一直都上不了來。為甚麼會這樣?我覺得因為大家一直沒真的去思考那行業要點搞。但這不能怪責是誰的錯,從私人部門來說,博彩業吸引力很大,我也認同,博彩業發展吸了很多資源,令其他產業很難生存。所以產業政策向哪裡傾斜或要怎做,我覺得就算現在也不遲,要將這定位想好怎做。」

經濟學者關鋒。

經濟學者關鋒。

「我覺得產業多元要政府和民間有深入、專業的討論。目前我看到的都對於我們經濟多元幫助不大,如繼續下去,我覺得目前的狀況都會繼續維持,即博彩業及和博彩相關的行業等疫情好轉,希望有多點遊客——雖然黃金周潑一潑我們的冷水,但我看除此之外可能我們也沒甚麼其他辦法。」

他又認為,澳門過去主要依賴內地遊客,但鄰近地區如東南亞、印度等加起來都是龐大的市場,雖然東南亞亦有賭場酒店,但論設施與規模都難以和澳門相比。面對未來內地遊客的消費未必如以往般強勁,政府可以推動博企開發新市場。他又指,澳門過去20年很倚重美資在本地的投資,「所以是需要(美資)的,但可以加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我覺得過去做得不太好的是,要求博企做一些不是他們專長的事。他們因為要應付就照做,是做得到,但因為不是市場導向,所以沒有用。」「我覺得整個博彩格局有機會轉變,而因為這些經營者的利潤也很大,我始終覺得由他們帶起經濟多元會比我們現時在做的更容易。」

至於澳門短期經濟展望,關鋒認為,明年相當一段時間都會以依靠內需和保就業為主。「因為可能疫情還未受控,我們不敢把門開得太大,所以和外面的交往都會很受限。就算我們明年日日都像今年黃金周般,也不及疫情前一半,也不容易過。這情況下,維持就業仍很重要。我們起初預期係第三、四季有些復甦,現在第四季了,看來喘定都還是問題。」「現在的措施都是和博企商量不要裁員,繼續給援助,板斧差不多是這樣。」

澳門現時金融的相關法律實在太落後,想做現代化一點的金融,想增加多一點新元素都相當困難。資料圖片

澳門現時金融的相關法律實在太落後,想做現代化一點的金融,想增加多一點新元素都相當困難。資料圖片

甄慶悅:施政應有
周全經濟形勢分析

經濟學出身的傳新澳門協會副理事長甄慶悅認為,接下來的施政報告,政府首先要有當下的詳盡經濟分析,「真正的經濟形勢要告訴到社會,唔好再講中長期整體向好,一定要知道現在面臨甚麼問題,開誠布公,唔好釋放『假大空』訊號,令社會有遐想。要用真實數字告訴社會:我們回不了過去了。然後有一套對策,未來施政報告要講得出這些,社會就會有信心、踏實一點。」

他認為,市場有活力,只要有較合理的預期,能掌握政府有甚麼計劃,自己就會找出路。政府需要做的是激發民間活力、完善配套等。他又認為,內地對澳門已有一定認識,不需要再投放太多資源在內地宣傳澳門,而是應該發掘其他市場,並針對地做宣傳推廣。

發展金融先要完善法制

他又認為,未來較高端的服務業、金融等或是一條出路,而澳門有其國際窗口特質,雖然不能與香港相比,但不代表不能在金融方面多做點工作。但他亦直指,澳門現時金融的相關法律實在太落後,想做現代化一點的金融,想增加多一點新元素都相當困難。這樣很難做。他又指,澳門應避免一些「口號式的假大空」。

「我們要發展金融,並非要取代香港,或要做『甚麼中心』、『乜乜平台』——我們不要說這些『假大空』。我們要加強金融產業,希望為產業多元多做一點,有多一條出路,其實就是這麼簡單。努力向這方向去做,是否成為中心平台,很多時是天時地利人和。」

「希望今次施政報告有啲嘢睇下。過往澳門不考慮經濟政策、策略,講來講去都是『經濟適度多元』、『居安思危』,但這些只是口號。『狼來了』這麼多年,『狼』真的來了,怎應對呢?」

不宜用大量基建推高GDP

甄慶悅又指,雖然大量推出基建有助推高GDP、創造就業,但這做法未必健康,也未必能解決澳門的經濟問題。一來因為澳門的大型工程大多以外地公司或國企為主力,工人也多是外勞,澳門能受益多少成為疑問。而且基建要維修保養,基建是否有實際經濟效益,這些才是重點。「不停掘路整路,GDP條數會亮麗,就養着一班建築工人、工程公司,但其實對整體社會是一種傷害。」

「即使要做,也不要想着一兩年內做完。飯要一口一口吃。養着一班人,他們維持有就業了,社會保持有一定活力,這最理想。如要把GDP催谷到跟以前一樣幾千億,未來兩三年所有工程同時開始是可以的,但沒工人,又扯高原材價格,社會又混亂;保得住GDP,保得住飯碗,那班人根本食不完,飯就益了其他人。過了這幾年高峰期,之後又沒有了。」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