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 如何做起?

2020-11-13 性別教育 由我做起? 專題報道

文:記者小聚

網址:https://aamacau.com/?p=66839

時間:2020年11月14日 1:01

(網絡圖片)

提起性別教育或性別平等教育,或不少人都會誇誇其談如何打破傳統的男女刻板框框,但真的實踐起來呢?社會看起來開放包容,但對性別多元議題仍經常噤若寒蟬,一副與人無尤的態度。一些人仍認為性小眾人士能否得到相應權利只是他/她們自身的事。

性別教育或性別平等教育的可貴之處並不是要男女劃一,而是正如性別研究學者呂家玟博士(Melody)所言,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性別氣質、身份認同,如何能使每個人在不同當中達到平等?

新澳門學社理事長甘雪玲指出,雖然教材有理想化、公式化或標準化的答案,但當教的內容與現實言行不一致,學生會變得難以適從。

何謂性別平等? 學者:不同性別氣質皆有平等對待

Melody表示,性教育跟性別教育的目的是「讓我們接受、正面地了解自己的身體跟性反應,不管心理或生理的;讓我們能夠對於我們不要的、不喜歡、不舒服的say no,這是拒絕、抗拒,這個是保護自己的能力」。

性別學者呂家玟

究竟性別教育及性別平等教育有何不同呢?Melody表示,台灣跟香港都慣用性別平等,因為性別平等是一般公眾比較容易理解的概念。「但是以我們做性別研究的角度來講,平等,甚麼叫平等?是需要釐清的一個概念。」

她指,「平等」兩個字並不是要一切都要一樣。事實上,男女之間是有不同的。「我覺得要教小朋友是:我們每個人是不同的,每個人的性別氣質都不同,身份認同也是不同的,但是又在不同當中達到平等。」 「如果公眾比較能夠接受,我是覺得可以用性別平等,但不應該停在大家要一樣、平等對待的層次。」

Melody又表示,不同性別在生理、性別氣質均有不同。「例如男生可得長得比較陰柔的氣質,女生男孩氣等等。重點在於多元,接納不同,然後接納自己,這些性別氣質中有很多跟性有關;你的性慾,你喜歡的對象等係整體性別教育的一環。」

甘雪玲:若言行不一 難做到言傳身教

新澳門學社理事長甘雪玲指出,「澳門是有需要推行性別平等教育,因為通過教育先可以釋除在性別中的迷思,有助減少歧視。性別平等教育係圍繞性同別嘅議題討論。目前,性別教育在性教育的框架內,受課時、學校的態度等影響。」又指,澳門不是多元文化,價值理念亦不多元。性別平等教育是比較困難,現實同教材推廣的理念出現落差。

新澳門學社理事長甘雪玲

雖然教材有理想化、公式化或標準化的答案,但當教的內容與現實言行不一致,學生難以適從。 在澳門傳統上,男女角色觀根深蒂固,例如家長或老師常批評女生粗魯,又會要求男生不能哭。例如不少家庭中,女生都是家務的代言人,家中男生就不用做。若男性主內的話,直至今時今日仍面對不少壓力。相反,若女性在家不做家務也同樣有壓力。「根深蒂固的男女角色框架,這框架會不知不覺表現出來。為數不少的父母未必做到身教,比較重視小朋友學問上的成績,對於性別平等教育未必做到言傳身教影響下一代。」這些都是甘雪玲認為性別教育難以在澳門植根的原因。

曾兼教性教育的甘雪玲指,另一個令性別平等教育難以推行的原因是性別平等教育只是性教育內中的一小章節,取決於學校對性教育的重視程度,完全受課程、師資、上課時數影響。

「最大的障礙就是澳門社會及學校、家長甚至乎老師都存在言行不一的情況,教一套,但表現出嚟行為是唔可以呃嘅嘛。在學生面前或子女面前,係會觀察行為而去學習或模仿,受你意識影響。身教重於言教,但講得出做唔到。」

性別議題重要 保障性小眾

甘雪玲認為澳門性別平等教育要加入多元性別,如LGBT等性少數的內容,「如(推動關注)性小眾的權益,必推動更公平社會。」

LGBT 指女同性戀者(Lesbian)、男同性戀者(Gay)、雙性戀者(Bisexual)與跨性別者(Transgender)。在多元性別 (gender and sexual diversity)下, 性別光譜可分生理性別 (physical body)——我生下來是; 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 我覺得自己是;性別氣質(gender expression)——我看起來是,以及性傾向(sexual orientation)——我喜歡的是。

甘雪玲又指,「學校若避咗唔講,不了解有些男生若不作女性打扮就會覺得不舒服,若同學可以認知並理解或會化解誤會,歧視會減少。理解別人的需要,講咗,讓同學正確地了解身邊性小眾同學的需要,可減少排斥、歧視。」

教青局:性教育是愛的教育

教青局一則性別平等的漫畫的標題是「性別平等,由我做起」。具體要如何落實?《論盡》向教青局查詢性別教育/性別平等教育如何推動,以及當局會否考慮加入性別多元議題在性別教育內等相關問題。

性別平等由我做起 (教青局宣傳展板)

教青局回覆指,性教育是愛的教育,應該由出生開始。又指,當局一直重視兒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長,持續透過多元渠道,開展性與性別平等的教育工作,並以「預防為先、教育為重」的理念,推動學生懂得自我保護、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價值包容,以及反對任何歧視。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