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藝文發展資料的存檔、整理、展示一直殘缺。以往當有《戲劇年鑑》、《舞蹈年鑑》,現在連這由政府主導的計劃也暫停好幾年了,更別說是這年代該有的電子檔案庫。於是乎,澳門藝文界好像做了很多,政府好像投入了很多,卻又好像一切風過無痕。
關於澳門藝術作品的存檔,文化局曾表示,由於其作品版權均不屬於文化局,故文化局不具備條件為該些作品進行有關歸檔紀錄。申請資助、投標的計劃書又能否公開呢?大約像今次戀愛電影館的中標方案一樣,局方會表示,因為種種法律原因不能公開。
想了解澳門藝文發展一點點,再多一點點,就因各種資料零散不全而如此困難。但這是否必然?綜觀鄰近的香港和台灣,政府,或是民間透過政府資助,都努力整合了一些資料庫,為公眾留下了一點記錄。反觀澳門,文化局確於2019年底出版的紙本的《新世紀澳門華文劇場》(增訂版),但始終只是其中一個角度。澳門的藝文發展遠不只於劇場,而即使只討論劇場,還可以不同角度、深入探討。以下是鄰近地區的一些案例,拋磚引玉,與大家分享
台灣
台灣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設有網上「補助成果資料庫」,公眾只要輸入作品、藝術家或相關資訊,即可自由查到相關資料,例如受資助作品的補助金額、售票數目及相關網站,乃至作品的精選影片、劇照、展場圖片。除以上種種,網頁亦會顯示作品的文宣品、報告表,以及成果摘要、延伸資料等。
香港
在香港,各種各樣有關表演藝術的口述歷史也在民間團體的努力下逐漸出現。例如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除了年鑑(是包括古典音樂、戲曲、戲劇、舞蹈等的年鑑!而且是網上版!)還於2015年開展了「香港戲劇資料庫暨口述歷史計劃(第一期)」,用兩年時間訪問了四十多位資深的劇場工作者,例如毛俊輝、鍾景輝、張達明等,有口述歷史的影片、有劇事年表,公眾可於網上查閱了解。
另外,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2019年就出版了《拾舞話:香港舞蹈口述歷史(五十至七十年代)》,訪問了劉兆銘(對,就是在TVB拍了不少電視劇劉兆銘,他年輕時曾到法國康城學習芭蕾舞,後來到比利時二十世紀舞蹈團學習現代舞,有份創立香港芭蕾舞學會和香港舞蹈總會)、梁慕嫻等十位活躍於該年代的舞者,重塑香港早期舞蹈發展的面貌。研究員更將當中資料整理成錄像訪談網站。同樣,資料在網上公開,可自由免費查閱。
香港康文署也設有「香港電影資料館」,致力保存香港電影歷史文化、促進研究,以及將電影藝術帶進社區。其網頁設有「香港影人小傳檢索」、「香港電影檢索」等。資料館三樓的資源中心,面積約三百平方米,公眾可以在這裡翻查書刊及文獻資料,追溯香港電影史之初。
澳門呢?
澳門的《戲劇年鑑》與《舞蹈年鑑》自2016年就再無出版,頂多有的是2019年12月出版的《新世紀澳門華文劇場》(增訂版),但與年鑑的內容與方向毫不相同,根本不能互相取代。
澳門的藝文發展並非近年政府提出「文創」才開始的事。舞蹈總會最近舉辦的展覽,選擇由70年代開始說起,澳門劇場文化學會的文件展中,部分展品也是關於80年代的一些演出計劃。另外,電影、視覺藝術等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然而,澳門特區政府一直疏於紀錄,無疑顯示出主政者對本地藝文發展的輕視與冷漠。而更讓人好奇的是,在政府眼中,澳門的藝文是怎樣一回事?但這大約只有主政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