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署擬在氹仔市中心興建臨時車胎公園,選址內的氹仔紗廠遺址的去留問題,近日引發社會的關注。根據《下塔吉爾憲章》,工業遺產是指工業文明的遺存,它們具有歷史、科技、社會、建築或科學價值。但是本澳有不少工業遺址的保育,在過去都曾引發過社會爭議。本文除了談及氹仔紗廠的歷史及建築特色外,亦會回顧另外兩個工業遺址:益隆爆竹廠及荔枝碗船廠近年所涉及的土地及保育爭議。
氹仔紗廠超過五十年歷史 為氹仔首座大型現代化工廠
究竟氹仔紗廠有什麼歷史價值,值得將遺址保留下來?據社交網站上一個關注本澳歷史建築的專頁「la série Originale」引述黎鴻健所著的《氹仔情懷》指,氹仔紗廠為「澳門紡織有限公司」之廠房,東主為曹立安,於一九六七年開幕,為氹仔首座大型現代化工廠。而一九七三年出版的《澳門跨海大橋》一書中,更指出興建嘉諾庇總督大橋(舊大橋)的原因與紡職業等工業有關。
曹立安於一九七一年離世,公司即告結業。廠房於一九七五年由鄧玉書、張金喜夫婦重開為「樂都製衣廠」,至一九九三年再度結業,廠房就荒廢至今。
氹仔紗廠除了是氹仔首座現代化工廠外,廠房亦甚有建築特色。「la série Originale」的帖文指,紗廠最特别的莫過於其斜面屋頂及天窗,除了能擋雨及去水外,亦可增加採光及通風,這種特色在本澳並不常見。該專頁又謂,工業遺址與公園沒有衝突,廣闊的工廠空間更可提供不同的室內活動場地,在中外亦很常見,例如廣州紅磚廠、台北華山、松山文創區等。
益隆被捲入地債風波 政府收回土地 評定卻無下文
除了氹仔紗廠外,本澳各區仍然散落著不少具有歷史價值的工業遺址,例如代表著炮竹業的氹仔益隆爆竹廠、代表造船業的荔枝碗船廠等,但這些工業遺址的保育與發展,過往都曾經引發過不少爭議。
二零一五年《論盡》獨家爆出氹仔益隆爆竹廠地段早在回歸初期已被發展商置換,牽涉至少六幅地債,但主管土地的工務部門以至主管文物保育的文化部門都聲稱不知情。廉政公署於二零一六年七月發表《關於益隆炮竹廠土地置換事件的調查報告》,直指政府於二零一一年與土地持有人「聖母灣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簽訂的土地置換承諾書,不符合舊土地法的規定,聖母灣公司對爆竹廠的大部分土地不享有任何權利,換地協議無效,而政府對於該公司或其他公司亦不存在地債問題。
廉署報告更指出,二零零一年簽署承諾書時,聖母灣公司僅持有益隆爆竹廠約一千六百五十五平方米的私家地,其餘約二萬一千平方米土地早在一九八六年被澳葡政府宣告失效,即聖母灣公司無權處分相關土地,令承諾書內容無法落實,政府亦無需要從該公司手上取得本身屬國有土地的爆竹廠其他土地,承諾書在法律上屬「標的不能」。
報告公佈後,時任行政長官崔世安於二零一七年命令清遷土地,而聖母灣公司則就命令向行政法院及中級法院上訴,均被駁回。工務局最終於二零一九年頭收回爆竹廠中已被宣告批給失效的土地,政府發言人辦公室亦於二零一九年二月發稿,強調會按照《土地法》處理土地使用問題,對於倘有的貪污或違法違紀行為,特區政府必定嚴肅依法處理。而文化局長穆欣欣亦在該年初表示,要等待爆竹廠土地歸屬權完全清晰後才會對其進行文物評定,但相關工作至今未有下文。
政府欲強拆荔枝碗十一船廠不果 民間提文物評定終成事
另一個備受社會關注的工業遺址,則是位於路環荔枝碗的船廠建築群。二零一六年四月,荔枝碗村有船廠出現結構傾斜,有倒塌危險,海事及水務局局長黃穗文當時指已圍封涉事船廠,並將會進行加固。但同年五月,當局卻以安全為由,突然將荔枝碗村內十一座船廠全面圍封,並計劃收回船廠地段,令社會質疑政府打算將這個承載著本澳造船業歷史的工業遺址全面拆卸。
而在二零一七年初,政府表明決定清拆荔枝碗十一間船廠,社會反對聲浪不斷,但政府卻於三月八日早上先行拆毀荔枝碗X12及X15兩座船廠,關注團體「守護荔枝碗造船村關注組」表示,事前不知政府的拆廠計劃,批評政府完全沒有審視過民間的訴求,關注組對此感到相當痛心、失望。而關注組亦於同月向文化局遞交逾六百個市民簽名及申述書,要求政府暫緩清拆茘枝碗船廠區,啟動不動產文物評定程序,令造船工業遺址得以保留,並明確荔枝碗發展規劃。
文化局在拖延多月後,最終在二零一八年啟動荔枝碗船廠片區的文物評定工作,而作為法定諮詢組織的文化遺產委員會,卻在二零一八年六月被爆出「黑箱」開會,事後新聞稿稱大部分委員均不建議把「荔枝碗船廠片區」評定為文物,被公眾批評為「黑箱作業」。但在一個月後,文遺會又突然轉軚,認同分區保育荔枝碗船廠。最終《評定荔枝碗船廠片區為場所並設定其緩衝區》行政法規於同年十二月底公佈,荔枝碗船廠片區最終成為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