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豪︰文化保育是最佳的城市永續發展

日前有市諮委主張澳門街道改名「去殖」,洗脫不堪回首的華人恥辱往事,有關言論備受社會批評。立法議員蘇嘉豪在議程前發言表示,澳門的一事一物都屬於這座城市的軌跡和年輪,無論好歹悲喜,都是未來幾代澳門人有責任全力守護的記憶。

蘇嘉豪指出,隨著城市急速過度開發,文化保育遭受的威脅便從未停過。政府不斷大肆消費申遺周年,但澳門的文化遺產法律是在列入世遺後的第九年才生效,法定的歷史城區保護計劃至今依然空白;被超高樓重重圍困的松山燈塔正發出求救訊號,就連永福圍的兩間百年青磚屋亦在無預警下被夷為平地,更因為早年政府亂批地、亂放高所種下的禍根,導致大三巴牌坊、主教山聖堂等古建築後方的超高樓拔地而起,不可挽回地破壞珍貴的文化景觀。

他認為,保育與發展,不應該是矛盾、對立,恰恰相反的是,傳承和發揚文化保育,正是城市永續發展的最佳方式。正如聯合國教科文世遺中心總部座落的巴黎,舊城遍佈了光榮和傷痛的歷史痕跡,但當地政府善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將城區永遠定格在數個世紀之前,但同時也無阻每年數千萬遊客慕名而來、蜂擁而至。

蘇嘉豪表示,城市的靈魂不在於鋼筋水泥,文化保育是一項劃時代的世紀工程,任何管治者都必須具備高度前瞻的思維和視野,貫徹「保育是最佳的永續 發展」的理念。「愛澳門」不應該是口號,更要以實際行動盡力而為。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