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象」還是「複製品」?——談卓劇場《平行異數》

088 願陽光歸澳門 戲游花間 紙本月刊 藝文爛鬼樓

文:瑞菲

網址:https://aamacau.com/?p=63105

時間:2020年07月27日 19:19

相片:KBT Photography

是基因決定一個人的性格還是後天培養影響?這一直都是個熱門的科學研究題目。複製基因這個技術,今時今日來說並不新鮮,但「複製人」這項研究一直因為社會倫理問題而被禁止,如果撇開倫理問題,這個話題還有什麼啓示?或許能在《平行異數》中找到答案。

《平行異數》為英國劇作家Caryl Churchill之作,故事講述兒子Bernard來訪父親Salter,驚人發現自己原來是複製人,往後透過父親與一個兒子及兩個複製兒子的對話,揭示事件的真相。全劇分為五幕,編劇設定飾演兒子的演員必須為同一人,及一景到底在父親的住處進行所有二人對話。

這是一個自由度及發揮空間很大的劇本,近乎沒有任何舞台指示,卻有大量斷句的設定,這無疑是對導演及演員的一大挑戰,但筆者認為這正正亦是這個劇本的主旨及想要探討的命題。如果相信就算是複製出來的人,也是獨立個體的話,那麼就像不同人接說同一句說話,有可能一樣語調,亦可能完全相反;但這個故事裡的人物,基因的來源都是一樣的,那麼,不同的性格是因為取決於後天培養嗎?或是就算基因相同,卻因為是獨立個體,所以也會不盡相同?很可惜無論是導演或演員都似乎沒有想要透過演出呈現來打開跟觀眾對話的機會;反觀由佈景設計、空間感、舞台調度以至角色的情緒反應,無一不遵循了傳統戲劇手法,像是將一個書寫在天空演的戲搬到了地上的感覺。 尤其在轉幕的時候故意讓飾演兒子的演員在舞台上尷尬的燈光下換裝,讓觀眾在半明半暗的狀態中一同參與了「複製人」的過程,但此舉在與劇中採用了類近傳統劇的演出手法互相矛盾,沒有達到打開觀眾想象的效果之餘,更讓觀眾「out戲」。

佈景設計雖然簡約卻帶有訊息感,似乎暗藏了許多對劇本的解讀,包括那數面像旗幟呈弧形屏風狀排列於舞台中上位置的鏡子和舞台正中間的凹圓設計;筆者理解鏡子為複製及真相,表面上不可能留有照過的痕跡,鏡子裡照過的影像卻能留在被照人的記憶中;這設定跟劇情也相似,表面上以為天衣無縫的複製,真相卻都存在每個人的心中反射了出來。但吊詭的是,從觀眾席看過去,鏡子所反映到的影像其實都不太清楚,故未有太大意義,以及一直期待何時演員將會踏進凹圓,希望藉此來進一步瞭解導演對於這個劇本的節奏的演繹,奈何筆者觀演那場次的「踏進」似乎也沒太大意義或對劇情有所推進。除此之外,舞台調度也很多時遵循了「黃金三角」的方法構圖,故意一高一低,此起彼落,也給觀眾傳統劇的感覺。

不過值得一讚的是飾演兒子,一人分飾三角的黃栢豪。雖然每次只是靠簡單的帽子、外套及眼鏡換裝,但每個角色的談吐及神情姿態也果真判若三人,完全不用倚靠服裝來塑造角色。

看畢演出沉殿過後得出,也許有限制才有自由,斷句的設定給了導演及演員無限的想像空間,同樣的劇本(基因),可以產出不同的複象,而並非複製品。

 

演出團體︰卓劇場

觀看場次︰2020.07.11 |20:00

演出場地︰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

*作者為「試下寫劇評︰戲劇欣賞及劇評寫作入門」學員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