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戀愛電影館營運合同的判給事件,香港多位影評人也非常關心。以下是其中三位的所思所想,也跟大家分享。
家明:從營運電影中心的角度,澳門比香港優勝
我對戀愛・電影館的印象極好,一來地點旺中帶靜,二來是古蹟改建,能在這個地方看電影、談電影,很有意思。
我三年來擔任了「影評工作坊」的導師,每次都頗難忘的,因為我每次得從香港過來,學員也是下課、下班後過來。電影館周一休息,我們就在寧靜的晚上,在館內談電影欣賞及寫影評,很好玩。
電影館三年來辦得非常好,簡直就是一個當代都市應有的電影中心示範。活動多,題材豐富,策展也很有創意。
我在別的場合說過,香港也沒有一家像戀愛・電影館的機構。香港電影資料館是官辦的,作風謹慎保守,而且只集中在香港電影。而百老匯電影中心只是一家商營戲院,並不是真正的Cinematheque。所以從營運電影中心的角度,澳門比香港優勝。
對文化局此次對電影館的營運決定是失望的,因為「拍板」他們的經驗、努力及成績有目共睹。
陳志華:純粹以價低者得為標準,相當不妥當
過去三年我來過戀愛・電影館四次,其中一次是跟影評人喬奕思一起做講座,記得當時觀眾都很用心聽,電影館的安排也很周到。其餘三次都是路過,因為時間不對所以沒看到電影,只到了電影資料室坐坐。
我一直有留意電影館的節目,他們的活動都辦得很不錯。像香港有百老匯電影中心和香港藝術中心的古天樂電影院,澳門也應該有這樣的電影院。
因為香港的百老匯電影中心和藝術中心畢竟辦了這麼多年,累積了這麼多經驗,但以戀愛・電影館這三年來看,是毫不失禮的,而要搞好一個好像百老匯電影中心和藝術中心的場地,正正需要累積經驗,辦了三年有做出成績卻給換掉,其實是對戀愛・電影館營運帶來很大的傷害。
如果這次澳門文化局純粹是以價低者得為標準,而忽視營運公司的往績、視野及策展能力,是相當不妥當的。
喬奕思Joyce:應讓更有本地電影經驗的文化工作者參與其中
我對戀愛電影館的印象是電影館置身鬧巷古跡,推開門就是一個電影天地,扎根澳門,開放給所有人。電影活動幾乎全年無休。只要進入,就能在這裡看到各個國家、不同類型的電影。電影節目年輕有深度之餘,也很關顧澳門電影,重視澳門的電影人。
我對戀愛電影館舉辦過的活動印象深刻的很多,比如在文化中心放映《小城之春》座無虛席,在戀愛巷中露天放映澳門與西寧First影展的選片,在神神秘秘電影節的場刊上讀到關於《陽光燦爛的日子》的原創小說《米蘭的衣車》,戀愛電影館的活動總是讓我驚喜不斷。欣賞戀愛電影館敢於打開觀眾的視野,每年舉辦紀錄片影展,2018年以河瀨直美為焦點導演,並請導演本人來澳與觀眾交流。去年舉辦的《黑就是美:美國黑人電影節》膽識過人,其中不但有我非常喜歡的《宰羊人》,更有Julia Dash的《塵埃的女兒》,看到這兩部作品的放映,感慨電影館發揮了小而精的優勢,盡最大的可能打開電影觀眾的審美維度。
經過這三年,許多人都知道澳門有這樣一間戀愛電影館,而這裡總能遇到好的電影,這一點已經是對營運成效最好的總結了。這裡也凝聚起了創作的力量,很多導演、聲音設計、攝影師、編劇等都是戀愛電影館的影迷常客,這也證明了電影館選片策展的吸引力。
如果澳門國際電影節是一場盛大綻放的煙花盛典,那電影館就是持續的火種,為這座城市匯聚影迷,滋養電影工作者。無法想象一個每年舉辦的電影節的城市,卻沒有一個持續提供高質素電影文化活動的機構場所,卻沒有一群對澳門本土電影如數家珍的文化人。如果少了里子,面子也成了虛的。我曾經覺得戀愛電影館是澳門最為獨特的地標,打開的是澳門另一面的熱鬧熙攘,許多遊客遊覽完大三巴之後走下斜路來尋找最佳拍照地點,電影館散場後的觀眾影迷們則在門口交流著心得感受,拿著影展的小冊子尋找下一場戲,不同的熱鬧同在戀愛巷發生,遊客來了又去,但電影文化的影響力卻留存了下來,可見積累文化底蘊是何其重要的事。
戀愛電影館只是一間需要經營者的電影院嗎?我相信澳門並不缺少一個電影的放映場地,更何況這裡不過60個座位,其文化意義遠遠大過經營效益。既然是「館」,而不僅僅是「院」,就應該更注重背後的運營理念,讓更有策展經驗、本地電影經驗的文化工作者參與其中,並且能有足夠的時間去踐行理念,發揮電影館的文化影響力,為澳門的電影文化提供一個精神家園。戀愛・電影館的定位不僅僅是一家電影院,更是一個保存本土電影歷史、激勵電影創作、鼓勵電影交流的平台。能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應該持續下去。電影不是孤島,藝術都是相通的,電影館過去三年的經營成績有目共睹,但願這座無限延展的電影藝術橋樑可以由「拍板」繼續運營下去,繼續培育這粒已紮根本土的文化種籽。
(來論照登,僅代表投稿人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