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人在家種植

疫情期間,在家的澳門人都做什麼呢?

待在家裡時,會常常想這個問題。煲劇、煮食、睡覺不在話下,看看社交媒體就會知道,大廚多了不少。家長們多了不用上學的學童,也自然多了湊仔這一項,這裡也是嬉笑怒罵、熱鬧非凡的日常。除此之外,我發現還有一件事情,似乎也多了人做,那就是種植。

因為喜歡種植多年,也加入很多網上的種植群組分享成果,近來發現了一些種植用心且頗有成效的市民,就聯繫了其中幾位,一起聊聊關於種植的生活,分享其中的心情。

Jena的綠色小空間。

Jena的綠色小空間。

天台種植的耕夫

自稱「耕夫」的Tim是一位獸醫,大學畢業之後就開始種植,大概十年了。他說,「在澳門沒有農地,返工的地方也不能種植,自然是在家裡種啦,綠化自己的生活。」

他家裡有個天台,大部分植物自然就在天台種植了,以觀葉植物為主、蕨類最多、扶桑花次之,然後就是多肉植物了。「也試過種菜,不過主要是為家裡養的小動物提供食物,可惜家裡天台有老鼠,蔬菜和水果都失收,不過觀葉植物也是可以給家裡的小動物提供食物的。」

Tim種植很多蕨類。

Tim種植很多蕨類。

「大部分用花盆種,也有些植物(例如鹿角蕨)是用木板來種,有一些附生在其他植物身上的植物也不需要用花盆。」Tim說起如何種植來,如數家珍。

Tim每日會花半小時到2小時在這些植物身上,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這樣的安排其實不容易。「難種?我覺得都唔難嘅,係睇你有無時間去就棵植物或適合的環境。我就好少去種啲氣候溫度明明唔啱的植物。」

說起最讓人難忘的事,他說:「最難忘⋯⋯當然係山竹天鴿個時⋯⋯個天台啲大盆栽⋯⋯想收都收唔到⋯⋯人都企唔住⋯⋯完全無法行路⋯⋯超驚被吹走⋯⋯」,還好最後好彩都沒有被吹走,只是在天台滾來滾去。

Tim在天台種植。

Tim在天台種植。

菲律賓外僱的小小花園

Jena是一位在機場工作的菲律賓外僱,來澳門生活兩年了,獨自租住在路環的一個小小單位裡。平日裡十分關心環境問題的Jena,藉工作去世界各地的機會,會在當地參與淨灘及清除鬼網等各種環保活動。她在小小的家裡用心的種植,也常常令我感到驚喜。

Jena在菲律賓的家有一個頗具規模的花園。

Jena在菲律賓的家有一個頗具規模的花園。

Jena告訴我她從很小的時候已經開始種植,那時候她住在菲律賓一個有著大庭院的房子,後來她離開了家去工作。先是到胡志明市然後來到澳門,她需要住在大廈的單位。因為新的住處沒有可以種植的花園,所以她選擇創造一個屬於她自己的都市小花園,這讓她感覺與自然沒有那麼遙遠。而且由於她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所以吃自己種的蔬菜對她的身體非常重要。

Jena 主要種的是室內植物。一搬進現在的住處,她就在露台種了蕃薯、薑、洋蔥、和蒜。但因為她的露台面向橫琴,風比較大,植物的生長受到了影響,同時又擔心有些東西被風吹落,摔破自己或他人的玻璃窗。「一年之後,在更了解了房子露台的風向和溫度等因素之後,我開始種植更多的蔬菜。」「我還種植檸檬草、左手香、佛手瓜、薯仔等香料和食物。」Jena的小花園裡植物的種類可謂十分豐富。

當我問到從哪裡獲得種子或植物時,Jena告訴我:「我用煮食用的材料裡的種子來種植,也會把廚餘堆肥來種植它們。」現在還有一批南瓜,胡椒,西紅柿和四季豆的幼苗正在等待移植呢!

Kat自製酵素。

Kat自製酵素。

媽媽的食物教育

在大學工作的Kat,是兩個小孩的媽媽,她種植的原因跟小孩有關。

除了為忙碌的工作減壓,Kat希望用最實際的種植方式教育小孩。她在家裡的露台種植,「買些泥、買來盆,每日淋水,就種起來了。」

種植的三要素:陽光、水和肥料。都市種植最不容易是肥料,自己種當然不會使用化肥,所以受訪者多數都會自己堆肥,或者購買一些有機肥。Kat也不例外,她會用咖啡渣、發酵的米水、廚餘做的酵素來自制肥料。至於種子從哪裡來?「會利用食完水果、蔬菜的種子或根部來種植,也會去拱北花市場和澳門的花店購買種子,有時候也從朋友那裡分享而來。」她和家人用一家人的名字,為種植的陽台取了個可愛的名字——「鄺.琴語軒」。

長滿植物的「鄺。琴語軒」。

長滿植物的「鄺。琴語軒」。

Kat認為自然的教育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來實踐,「和孩子一起種植,由他們來貼植物標籤、淋水、採摘,可以讓他們認識植物的生長、瞭解自然的生態,植物和人一樣,需要生長過程、需要悉心照料才會成長。」

兩個兒子最開心除了在收成的時候一起參與外,當有蜜蜂和蝴蝶飛過來時顯得特別雀躍。「一點都不怕,不像有些城市中的小孩,看到蜜蜂會怕、逃。」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