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康會:障礙人士照顧者精神壓力大

澳門扶康會發佈《澳門智力與精神殘疾人士照顧者的照顧負擔》研究調查。研究結果發現,照顧者有一定程度的精神壓力,受訪者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和焦慮症狀的分別超過三成及四成,從側面反映出,政府對於智障人士及精神康復者的照顧者未有一個成熟的應對以致有關情況出現,而護理困難、護理負擔和缺乏足夠的經濟支持是引起抑鬱和焦慮的關鍵因素。就此,扶康會建議本澳應加强社區支援,望政府儘快落實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

澳門扶康會與澳門大學「全球與社區心理健康研究組」於2019年3月起合作,就澳門障礙人士照顧者所承受的負擔和心理健康狀況進行《澳門智力與精神殘疾人士照顧者的照顧負擔》研究調查。該研究由16名受培訓的大學生在扶康會轄下中心以問卷方式向照顧者收集信息,再由澳門大學進行數據分析,共成功收回234份。研究結果發現, 30.7%和46.6%的照顧者分別有中度至重度的抑鬱和焦慮症狀。

研究指,護理困難、護理負擔以及缺乏經濟支持是導致照顧者抑鬱和焦慮的關鍵因素。而當照顧者尋求越多外部應對(例如向他人求助)時,照顧負擔對焦慮和抑鬱症狀的不良影響越大,從側面反映出,目前政府對於障礙人士照顧者未有一個成熟的應對機制,以致於他們在向外尋求幫助時更感到焦慮。另外,部分華人傳統思想會增加障礙人士照顧者的壓力。例如「男主外,女主內」導致女性家屬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支援者,「家醜不出外傳」的觀念亦導致大家擔心被污名化。

基於是次研究結果,扶康會提出以下建議:

關於照顧者津貼的具體政策,澳門可通過比較香港、台灣、英國、澳洲及芬蘭的情況做以下借鑒:本澳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可按本澳居民的收入中位數的10%(2019年第四季數據為澳門幣2萬元),即澳門幣2千元。申請者無須接受經濟狀況審查,且申請人及被照顧者可同時領取其他福利津貼(如:養老金、殘疾津貼),並設定每位照顧者最多只有兩名申請限額,以應對部分障礙人士及雙老家庭。在申請對象方面,以沒有使用受津助院舍照顧服務的澳門永久居民為主。另外,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可訂定兩年一次的檢討期限以作修整,並每年隨通貨膨脹適當調整津貼金額。

其次,希望政府可以推出相關政策,連結並整合本澳的公私營照顧服務機構及福利援助。由照顧管理中心統一為被照顧者及照顧者作評估,可以應各個家庭綜合狀況擬定照顧計劃,協助他們取得合適的服務。從而建立一個多元的,以服務使用者為核心的長期照顧網絡。

另外,本澳現時的照顧者支援服務供不應求,造成輪候時間過長及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扶康會建議政府應積極推廣及宣導照顧者支援服務,投放更多資源及人力予社福機構開展服務,具體措施可包括:為照顧者及社區人士提供照顧技巧培訓、喘息服務、心理情緒舒壓小組及照顧者互助小組、對公眾開展消除污名的計劃措施等。

扶康會又建議,盡快落實及執行照顧者津貼先導計劃,建議政府投放資源及人力開展深入研究,以瞭解本澳照顧者的條件及特質。在理據充足的基礎下,政府方可了解照顧者的服務需求,更精準完善政策及服務的方向,從而善用資源。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