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垃圾站」陸續有來

回收活動進行中。

回收活動進行中。

繼氹仔第一個「不是垃圾站」之後,很欣喜的看到,「不是垃圾站」陸續有來,目前已經舉辦了6場,四月也將會有兩場活動。現在氹仔和澳門新橋區已經有常設的回收點,氹仔花城公園在每個月的第一個禮拜日,而新橋區的回收活動在每個月的最後一個禮拜日,回收商也從原本的一家增加到現在的兩家。「不是垃圾站」的發起者及跟進每一次活動的Angus告訴我,他希望有一日「不是垃圾站」遍地開花,每一個區都有自己常設的回收點。另一位發起者梁小姐希望能藉由活動減輕澳門焚化爐負擔和本地污染的程度。

「不是垃圾站」想要做什麼

梁小姐說,「不是垃圾站模式是由市民自發,在社區中進行的資源回收活動。市民們將日常生活廢棄物中不同種類能回收的物料分開包裝好,再由義工送往本地回收場進一步處理加工成原材料,在過程中市民們共學源頭減廢和資源分類知識。」

「不是垃圾站」有個重要的理念是『自己垃圾,自己負責』」,Angus說,「你們把資源垃圾送過來,我們不是提供服務,而是市民應該事先已經做好分類的處理。我們的大自然負擔不了『把垃圾直接丟掉』這種人類的任性。現在我們的活動希望將破壞力減少,第一階段是教識市民乾淨回收,第二階段則會推源頭減廢。」

「任何垃圾製造出來就有一定的環境後果,例如塑膠就算回收了,最後也還是避免不了燒掉的一天,無論設備多先進,也會釋放出有害的氣體,讓所有人一起承擔。澳門一年要消耗2億1000萬支飲管,在麵包鋪買三個麵包要三個塑膠袋,是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多呢?」Angus十分強調公民責任,他希望市民們每天減少一個開始。

「不是垃圾站」的新想法

「新橋區有個新項目叫『漂書』,我們有一個書架擺在那裡,市民可以把書拿過來,如果其他看了喜歡可以帶回家,如果不帶回家,也可以當作一個閱讀空間。」Angus告訴我。漂書完全是自助式的,「不是垃圾站」的義工們會幫忙看看書的折損狀況以及書的內容是否合適小朋友看。

現在不是垃圾站也可以回收紙類,例如雜誌紙、A4紙、報紙,但要分開。目前也有博彩企業和他商談在企業內設「不是垃圾站」,或者為「不是垃圾站」提供義工。

Angus還希望「不是垃圾站」可以入校,向下一代傳遞分類的知識,不要只知道「北極熊沒有家」,而是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他說,「環保的學習其實也是一種理財的學習,環保的人在購物前都會三思」。另外,如果真的可以入校,Angus覺得可以對學校的回收箱做一些監管,對於沒有真正在分類回收的學校反映意見。

Angus和義工們。

Angus和義工們。

堅持才會帶來改變

Angus認為開始了「不是垃圾站」就要堅持下去,才會感染到其他人,從而帶來改變。香港有些站已經堅持了兩三年,還是一直在做。在香港的時候,Angus參觀了南丫島的站點,因為島上沒有回收商,所以義工們都是親自拎著回收來的物料搭船出來,正是這種堅持和付出感染了Angus,令他有堅持的動力。雖然日子變得非常忙碌,但Angus坦承這是他喜歡的生活,因為這些事情是讓下一代受惠的行為。

對於市民們質疑「不是垃圾站」的行為幫政府做了本來他們應該做的事情,Angus認為政府要在交通、住房等各種民生問題裡選擇環保這個議題去投入資源,是需要更大的誘因,如果民間的組織真的嘗試出可行的系統,那政府就有可能會「buy」。他又補充,作為民間的機構,也必須要監督政府的行為,如果我所探索出來的模式被政府採用但是卻扭曲了原意,他一定會反對。

對澳門的期待

梁小姐關於「不是垃圾站」的計劃,認為隨著越來越多市民參與,她希望各個社區都會有由當區居民負責的「不是垃圾站」,養成有效分類資源和普及減廢習慣,增加社區的交流而共同成長。最終能推動政府正視澳門的環境保護政策,立例用者自付、垃圾徵費、優化有效資源回收、真正源頭減少澳門整體(包括生活及商業廢棄物)。

最後他們鼓勵市民們自發成立更多的站點,如有需要可以通過FACEBOOK上的「澳門不是垃圾站」或是「新橋不是垃圾站」專頁找到他們。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