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港擋潮閘 高度縮水 陳桂舜:政府應交代原因

2018年4月,行政長官崔世安曾表示,內港擋潮閘計劃是一道可抵擋5.8米潮高的人工屏障,又指興建擋潮閘原則上得到廣東省支持,已經向中央政府報批,但因計劃涉及鄰近地區城市,需要大量協調工作,工務局已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

事隔一年,工程終進行環評公示。但資料顯示,擋潮閘的高度已被調低。其相應設計年最高潮位高程為 3.85m,再加上本澳陸地與海平面的高度差距 1.8米,即5.65米,比「天鴿」引起的最高潮水高度 5.58米略高7厘米,但比當初的5.8米減少了15厘米。

澳門海洋發展協會理事長陳桂舜表示,5.65米符合了「二百年一遇」的洪水的標準,「但建築成本上,5.65米和5.8米,差異不特別大。為何降低高度,背後總有因由。我覺得政府需要解釋。」

擋潮閘影響廣 促政府公開資訊

內港擋潮閘地理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擋潮閘環評)

擋潮閘選址近媽閣。話說這次「治水」工程,除了關乎澳門,也事關珠海。根據工務局的環評公示,今次的擋潮閘一大部分將跨越灣仔水道,屬珠海境內。同時,遇上風暴潮時,內地磨刀門水道會有更多水流進入馬騮洲(洪灣)水道,水流在橫琴東北角與前山水道滙流,同時在該交滙區分流,會分別流經澳門水道和十字門水道。

陳桂舜表示,珠海一些關於這水路的環評報告曾指出,大約有95%的潮水會流經澳門水道,只有5%的水會經馬騮洲水道流入十字門水道。又認為,擋潮閘建成後,很大機會令水浸引伸到其他地區,例如南西灣湖的居民,甚至路環市區的居民都有機會受到擋潮閘的影響,但現時的環評公示沒交代有哪些群體會受這擋潮閘影響,其他地區是否已做好相應配套亦未見政府有很清晰的答覆。「擋潮閘建成後,因為水流不能通過,其實有機會令他們水浸的情況加劇。」「例如路環。之前說造河堤,河堤的高度如何計算?因為這也涉及它未來會否受到這擋潮閘影響。但這擋潮閘的數據模型,政府一直沒有提供,市民大眾不知情的情況下,究竟我們會有甚麼影響?」

公示未有提及的,還有擋潮閘最少四年的施工期間,會對內港的水道有何影響。「因為我們大部分的生活物資,如經馬騮州水道、海路,是經內港碼頭。而內港亦有一定的客運船隻在那出入。這影響是否有提供?究竟他們會否受到影響?亦是一個問題所在。」

他表示,一般情況下,環評公示的確只需要提供現時的資料已足夠。「但在環評公示的背後,我們期望的不只是環評,是市民大眾想知道。如覺得受到影響,他們會提出他們的顧慮。」「另一個關鍵點是,我們市民是否知道你有沒有一個總體的規劃方案,(準備)怎樣去治水。現時我們不清晰一個總體方案,這才是重點,而引伸到環評公示時,大家有些嘩然:為何你會調整了或擋潮閘高度?這些資訊,為何不能在環評公示發出時,亦同步地公佈給市民知悉?我們新的調整方案,為何有這方案,背後的原因及理據。」他認為,政府應提供更多治水計劃細節,讓市民知悉。市民亦可在公示期間就擋潮閘的高度發表意見。

區域合作 包括治水?

中珠聯圍[圖片來源:《中珠聯圍掛定角段海堤重建工程 可行性研究方案(2018年6月)》]

水道位置圖 [圖片來源:《橫琴島人工河對周邊水域防洪影響分析》,劉國珍(珠江水利科學研究院)]

另邊廂,「天鴿」之後,跨越中山、珠海兩地的防洪工程「中珠聯圍」中的「掛定角海堤」亦有受損,並正準備重建。陳桂舜指,現時澳門不屬「中珠聯圍」的其中一部分。「政府一路說是區域合作,跟中山和珠海合作,但我們看到的問題是,當年『中珠聯圍海堤』,中山和珠海做了,澳門一直沒有參與其中。粵港澳大灣區這部分政府如此推動時,我們能否透過區域合作,在民生部分上,中珠聯圍海堤這部分未來能否加入澳門,變成『澳中珠聯圍海堤』?這也是未來的方向。」

他補充,在國內,聯圍海堤只要隨便一邊受浸,整個海堤方案就叫失敗。「如澳門加入,成為『澳中珠聯圍海堤』,就必須要三地政府都保證到發生天文潮汐、風暴潮時,必須要順利通過,不受影響。如不然,整個項目都會出現問題。」

內港擋潮閘工程環評公示期由即日起至4月18日,公眾在下載及填寫意見表後可通過信函、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向土地工務運輸局或環評單位提出意見及建議,詳情可瀏覽土地工務運輸局網站專頁

https://www.dssopt.gov.mo/zh_HANT/home/information/id/221)。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