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滔:臨時開放舊大橋應有系統化機制 交通死結在於道路超負荷 規劃基建嚴重落後

今個月15日下午開始,氹仔以及來往澳氹的兩條跨海大橋出現嚴重塞車情況,一直去到傍晚仍不得舒緩。政府於當晚7時45分臨時開放嘉樂庇總督大橋(舊大橋)讓私家車通行,塞車情況才逐漸舒緩。事後交通事務局將大塞車的原因歸究於友誼大橋於下午5點至8點發生七宗交通意外,加上西灣大橋氹仔引橋入口有工程禁止車輛通行,以及路氹城有大型演唱會活動所致。但是社會就質疑,當局在下午明知塞車情況已十分嚴重,為何要拖到晚上近8點才開放舊大橋讓私家車通行?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就認為,雖然當局開放舊大橋疏導交通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當日突然宣佈開放舊大橋的做法,就讓許多人無所適從,「很多人收到訊息後,都不知道訊息是真是假,雖然舊橋在7時45分開放,但真正要到更晚的時份才吸引到駕駛者使用。政府不斷說要確定訊息是否真確才能發出,否則就是謠言,但你如何查核真偽?」

林宇滔亦指,今次當局決定開放舊大橋後,亦曾經出現混亂的情況,原本政府的訊息稱舊大橋將會開放至17日晚上11時45分,但因西灣大橋引橋的工程提早完成,故此當局提早於17日凌晨零時取消臨時通行安排,「但是不少駕駛者都不知道政府取消安排,第二朝繼續行駛舊橋,開放時現場沒有告示牌,封閉時現場也沒有任何指示,居民又聽到你會開到周一晚,這就是問題所在。」

「究竟什麼時候才會開放舊大橋?」林宇滔指,政府必須將臨時開放舊大橋通行的決定程序化,訂定何時才會開放舊大橋,另外政府的決策亦要加快,「在緊急情況下,是否可以對臨時交通安排有系統化的機制及現場指示?電子告示牌是一種辦法,或者可以更簡單,設一盞指示燈,當燈亮起時私家車就可以通行。另外在進入友誼大橋及西灣大橋前的道路亦要設置指示。」

傳新澳門協會理事長林宇滔

大塞車核心因素在於道路超負荷 林:交通缺系統性規劃

交通局將今次大塞車歸究於上述三個因素,林宇滔就反駁,交局的解釋只屬表面,其核心原因在於本澳的道路早已超負荷,而交通基建亦遠遠落後於規劃及實際需要,導致本澳的道路長期處於臨界狀態,只要有其他因素影響就會出現較大的擠塞。他指出,按照今年9月最新的數據,本澳的道路總長度為447.5公里,以現時本澳約有23.9萬輛機動車輛計算,平均每輛車能夠佔用的路面長度不足1.9米,「電單車或許可以,但私家車就不能了。」

運輸工務司司長羅立文在剛過去的立法會施政辯論上就曾經提到,在他上任至今四年,本澳機動車輛數量維持「零增長」。林宇滔反批:「車輛數量沒有增長,但大家是否覺得我們這幾年的交通情況有沒有改善?我覺得是差了,這也是許多人的感受。」他指,雖然政府成功控制車輛的總數,但是他強調,單純控制總量是沒有意思的,「這不是處理或改善交通問題的關鍵。」

他指出,雖然政府近年在交通管理如泊車方面做到一定成效,例如私家車比起以前更易泊車,但是今年電單車的新增註冊數量卻較過往多了,「控車有成效,理應是註冊數字少了,但是近年卻提升了。加上政府未有處理殭屍車的問題,導致本澳的車輛數字長期處於一個不正常、驚人的程度。」

林批評,羅立文與交通局長林衍新的交通政策方向就是「自己覺得對的事就去做」,而非針對交通問題進行系統性的規劃,導致政府的交通施政目標及四年來的「政績」就是控制車輛數量不要增加,「但這是否全社會的共同目標?以及是否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控車目標或交通政策目標?不是的,因為這種方法達不到相對的效果,司長這邊廂講完控車,大塞車的情況就愈來愈多,風險愈來愈大。」

交通無管理、無目標 規劃落後、基建遲滯

「這個問題歸究於我們沒有一個很好的交通管理規劃及目標,亦沒有具體的執行辦法,讓居民的出行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他指出,社會一直要求政府加開點對點、走外圍的巴士路線,而政府亦曾在國慶期間開辦3BX路線來往亞馬喇前地及關閘,但在國慶後就取消安排,「這條路線是有效的,否則你不會開辦,這些措施可以解決到交通的問題,但為何不是恆常地開辦?只是不斷地爭論關閘巴士總站應該放多少條巴士路線?」

除了點對點巴士未見影外,討論多年的立體交叉通道、輕軌、新跨海大橋等等有助舒緩交通壓力的基礎建設,至今仍然停留在規劃、研究、再規劃的階段。林宇滔指,在立法會施政辯論期間,有議員就質疑,輕軌東線要到2026年才建成,而同樣連接新城A區及E區的第四通道,卻未有像西灣大橋般預留輕軌經過的空間,「司長的答案是,2014年他上任時就已說要建第四通道,當時輕軌東線都未開始研究,他以為第四通道可以在任期建好。但為何到現在,第四通道仍未動工?連落成時間表都無?」

林亦指,在過往的新城規劃中,工務局規劃新城A區與澳門半島有4個立交連接點,分別通往東方明珠、漁翁街、外港碼頭及新城A區,但至今僅有東方明珠一個連接點建成,且不是立交設計,「四個變一個,唯一的一個連立交都沒有,到頭來只有一個紅綠燈,綠燈的秒數非常短,每次只有幾架車可以通過。這些設計明知會出事,有規劃,但無人落實執行這些規劃,誰要負責?規劃落後,跨海大橋未建,連接新城的立交亦未建,甚至到現在才開始在奧林匹克圓形地興建立交,這些就叫積錯難返。」

「控制車輛總數不是沒有效,而是沒有意義。你的交通基建何時才能落實?誰負責落實?出事誰要問責?當局不能只將現實情況講一次之後,就沒有人需要問責。這些都是你們所作出的規劃來的。」

交通官員敢做事又如何?林:無目標無方向成死結

雖然社會有意見認為,對比起前任官員,羅立文及林衍新在交通問題上比較「敢做事」,但林宇滔就認為,雖然他們敢於做事,但他們所做的事是否與市民所想的一致?市民是否感到滿意?他認為,面對早已超負荷的交通,政府要做的是重新整理治理交通問題的策略,制定交通政策的總體目標,「他們從來都沒有總體目標,雖然他們覺得政府在交通問題上做了很多事,但我想問,你的目標是甚麼?他們無法回答。究竟四年前,他們有否向公眾承諾過,不要車輛總數增加?」

林舉例指,政府在《澳門陸路整體交通運輸政策2010-2020》中提及,歷史城區、舊城區以步行為主,其他區域則是以輕軌為主、公交為輔,「這樣的話,你是否要落實舊城區以步行為主?有否擴闊行人路?有無真正做好斑馬線行人優先?政府對此卻沒有目標,例如從培正行上鏡湖馬路,行人因為斑馬線的設置,要S型地走,不能直行。高地烏街到美副將交界,那裡不是很多行人,為何你又要削車位?政府是由頭到尾都說不清邏輯,亦沒有任何承諾。」

他續指,政府不斷削減路邊停車位,卻未有新增停車場的車位供駕駛者停泊,「栢寧、栢威、栢港停車場其實全部都可以加電單車位,華士古停車場重新劃位,電單車及私家車位都有所增加,這些東西都不用找新地方,只要重新規劃就可做好。為何不做?為何做不了?請官員解釋給我們聽。」

林宇滔批評,政府對於交通根本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只要官員認為應該要做的事,不用理會民意就強行硬推,措施是否達到目標都不用交代,「繁忙時間的交通擠塞問題應如何解決?我不覺得羅司長在這方面有任何認真著墨,亦無提出解決方向,這就是本澳交通問題的死結。」

交通事務局發佈「智慧交通」初步成果

智慧交通不智慧 林:政府數據應開放公眾使用

交通局早前召開記者會交代「智慧交通」的發展情況,包括透過收集超過900台巴士、100台特別的士及超過500台穿梭巴士的實時行駛GPS數據,透過大數據分析得出不同道路的擠塞指數。林宇滔坦言,當局只是收集1,500部車輛的GPS數據,對比起全澳廿四萬輛機動車輛,根本談不上是大數據應用,「我支持當局做智慧交通,有做好過無做,但是他們所展示的只是十分低端的東西,連統計學中客觀隨機抽樣的可信度都達不到,只是將其實際情況進行『統計』。」

他坦言,單憑少量數據是不可能做好交通預測的,當局理應認真考慮如何開放更多數據,令民間可以透過數據開發應用程式,以不同的角度去看交通情況,方便居民出行。另外,他亦建議政府開發應用程式時不要「各顧各」,理應將交通預測等資訊統一整合到同一個應用程式,如地籍局的「澳門地圖通」中,方便居民看到實時的交通數據,並透過程式規劃出行。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