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學派的啟 1

 

近幾年由北京電影學院牽頭帶領的「中國電影學派」風潮席捲全國,引起了極大回響,成了話題焦點。筆者既非電影方面的專家學者,也非學貫中西的碩博專才,更不是四十億票房的偉大導演,單純是目不識丁的平民百姓、電影愛好者,「中國電影學派」這個風潮帶給筆者相當大的啟示。本文只是發表筆者個人愚見,也談不上拋磚引玉。

 

中國電影學派是甚麼?

「在世界電影發展歷程中,也曾以『學派』一詞命名某國、某一時期出現的電影美學現象,比如蘇聯電影學派、英國布萊頓學派、波蘭學派等。從中國電影發展史來看,動畫電影領域曾出現過『中國學派』的概念——以《小蝌蚪找媽媽》、《大鬧天宮》、《天書奇譚》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動畫電影,以帶有強烈中華文化元素的美學風格,在世界電影界引起轟動⋯⋯再次提及『中國學派』,是2013年學者饒曙光的《建構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一文⋯⋯2015年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探索建構『中國電影學派』⋯⋯北京電影學院於2016年探索形成『中國電影學派』的理論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於2017年成立了『中國電影學派』理論研究會。這幾年裡,中國的代表性電影學者亦紛紛就『中國電影學派』這一重大問題進行理論探索。」(引自《建構『中國電影學派』熱潮興起》,2018年4月23日。參看:https://bit.ly/2wZSkoC

 

「中國電影學派是一個具有高度包容性的概念。它指表現中國電影特定形態、創作風格和精神文化內涵,集電影創作、電影研究、電影科技、電影教育、電影文化傳播等內容於一體,對內傳承中國百年電影文脈、對外彰顯中國獨特文化氣質的電影文化共同體⋯⋯構建中國電影學派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今年第一季度中國電影票房收入首次超過北美,內地綜合票房已經達到202億元,躍居世界第一⋯⋯中國電影進入黃金發展期,延續電影產業的繁榮發展,整合產業發展與文化價值,傳播中國美學文化,構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電影學派,是電影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引自《構建中國電影學派是時代大勢所趨 強調三個方面》,2018年5月17日。參看:https://bit.ly/2N407fm

 

筆者孤陋寡聞,從未聽聞上述的三部動畫,但從中可發現在2013年之前,「中國電影學派」的討論並未受到重視,到2015年開始探索,2016年就已經有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就像變魔術一般,讓筆者驚嘆。電影經歷百多年的歲月,有關電影的實踐、美學、研究等發展在蘇聯時期及歐美地區經歷長時間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頂尖學者討論,獲得了許多成果,在電影創作實踐上有:蘇聯時期的蒙太奇實驗、意大利新寫實主義、法國電影新浪潮、德國新電影、香港及台灣電影新浪潮、丹麥的「Dogma 95」等。在電影美學上包括:蘇聯時期的蒙太奇理論、巴贊的電影本體論、梅茲的電影符號學、作者論、類型電影研究等;不同領域的學術也參與到電影研究當中,包括:精神分析、結構主義、解構主義、女性主義、文化研究、後殖民、東方主義、德勒茲的運動影像及時間影像,把電影與現象學一起討論等等;另外就是把電影放在文創產業語境中作討論,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在此漫長的歲月中,漸漸發展出四個互有關聯的方向:電影創作實踐、電影美學研究、電影學術研究和電影商業研究。這四大方向在全球範圍內都已經形成了特定的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研究共識等等,就是已經形成了特定的「典範」,正如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說」,或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中國自古以來對宇宙萬物的起源有自己的一套說法,只是這套說法並未通過當今科學實證的檢驗,也未能在天體物理學領域裡提出過具「典範性」的理論研究框架或理論模型,在電影的四大方向上亦是如此,中國如果想要「建構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首要注重電影學術研究的方向,就要建構出完整的、可被實證、被檢驗、可被推翻或反證的電影學術理論研究框架,並同時要獲得全球範圍內的電影學術研究圈的共識,被不同領域的學術圈、被世人所檢視與辯證,就像德國法蘭克福學派,他們提出了深具洞見的批判理論,如霍克海默提出的「工具理性批判」、阿多諾提出「文化工業」、馬庫色提出「單向度的人」、哈伯瑪斯提出「溝通行動理論」等,這些理論時至今日可能部分已經不再適用,或被驗證為有瑕疵,但亦無損其學術貢獻與成就。

 

如果是因為中國的電影票房躍居世界第一,所以認為要構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電影學派,認為是電影產業的大勢所趨,那可能是對電影理論批評的誤解;如果中國電影學派只是用來宣傳自己的「民族氣派」、「對內紮根人民、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外傳播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凡此種種全可歸類為行銷手段,或說是以學術為晃子的行銷手法,這些自圓其說、自說自話的電影理論批評是不必要的,更可能窒礙理論批評的正常發展,如果讓未來的年輕學者認為做學術是在做行銷就麻煩了,將來還要花時間和精力去糾正,做學術就是要有獨立思考、就是對真理有所追求和辯證。(4之1)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