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的夏天,感謝遇見──2018全國大學生綠色營後感

065 掘金:無日無之道路工程 移動書 紙本月刊 綠色生活 藝文爛鬼樓

文:蘇泳文

網址:https://aamacau.com/?p=48756

時間:2018年09月5日 16:16

自然筆記之高原動物在哪裡?

 

通過手繪明信片分享高原的美

坐在嘎唧嘎唧響的長途大巴車裡,看著窗外堆積著的墨色「棉花糖」,我知道,一場風雨即將來臨,我也知道,這裡的雨來得快去得也快,最多不過一小時。記得有人說過,高原的天氣就像姑娘的臉,說變就變。在信號不好,經常處於失聯狀態的西部鄉村,拋去城市的電子干擾,我們學會了從天象變化預估天氣,我們懂得了用身體去感知溫度,在衣物的增減中猛然發現,這樣的生活,不就是書裡說的——「早穿棉襖午穿紗,抱著火爐吃西瓜」嘛!是啊,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一路,很多的尖叫聲都是因為我們尋到了只在書上見過的生物,因為親眼目睹,因為靜心觀察,它們不再只是一個個傳說,不再只是一張張圖片,而成為了一段段立體完整,有聲有色的回憶。

旅途將至,戀戀不忘地盯著窗外看這遼闊的大草原和連綿迭起的崇山峻嶺,我知道,這片土地,我會再來,但是感受肯定不再同樣。二十二個大學生,十三天的高原調研旅途,我們能留下的,能改變的都太少,但是我們卻都被這片土地所感染了,因為它的熱誠,因為它的純樸,因為它的努力──還記得開營第一天初見面時,飽受十幾個小時臥舖大巴折磨的小夥伴們都有點蔫壞了,加上初到高原,凡事都小心翼翼的,誰又能想到就是這群看起來文文弱弱的大學生到後來居然可以如履平地,風風火火地和藏民們一塊談天說地跳鍋莊呢。一路走來,幾件小事,尤為難忘。

大餅,糌粑和犛牛優酪乳——西部最難忘的食物

如果說,有一種食物可以瞬間增進二十個人的感情,那我會把這一票投給大餅。第一晚,為了對付米飯供應不足的問題,生活委員在街口的饃饃店買來了一些又白又大還很結實頂飽的大餅,從此,大餅進入了我們的生活。由於好保存易處理,接下來幾天真的是一頓不落地準時準點出現,以前也有在西北吃過類似的餅,卻不覺得如此難以下嚥,總結了一下,也許是因為不夠餓吧,在饑腸轆轆的情況下,所有的食物大概都能成為舌尖上的美味。大家每天嚎叫著不吃,身體卻很老實地在有限的條件下不斷為自己創造更好的吃餅環境,大體發展出了兩派吃法,醬料榨菜就著吃的乾吃法和各式湯水泡著吃的濕吃法。

以後問起——「今晚吃什麼?」能回答「吃大餅」的人,不需要確認眼神都知道,十有八九是這屆綠色營的營友了吧。這樣一種對食物的盲目熱愛,真的無關食物本身,純粹是因為很享受一群人一起吃、一起玩、一起笑的時光。

營期結束後,帶著滿滿的記憶決定繼續上路,走在嘈雜的西安街頭,時常有人吆喝著賣「炒麵」,這種時候往往會心頭一顫。在剛離開的藏區,「炒麵」特指炒熟的青稞麵粉,是製作糌粑的主要材料。

記得在護林員家寄宿的某天早上,他在外面大吼今天吃炒麵,我懶洋洋地窩在被子裡心花怒放,猜想著:這是一盤怎樣的炒麵呢?三絲?犛牛?就這樣二十分鐘過去了,琢磨著炒麵應該做好了便詢問起小夥伴,得到的卻是他們的無奈嘲笑「炒什麼炒,早餐吃糌粑,你自己去廚房捏!」頓時感到一陣心涼,這是多麼深的文化差異啊!

糌粑——這小巧卻高熱量,攜帶方便,易於製作的麵團是高原遊牧地區人們的心頭好,而對於我們這些東部平原的孩子來說,它雖是食物,卻又像是小時候玩的橡皮泥一樣可愛。每天早餐時間,姑娘們在帳篷裡就開始暗搓搓比拼,誰的手藝比較好,放水準,捏得快,形狀美,誰的創意比較好,辣子糌粑,醬油糌粑,優酪乳糌粑……各式各樣的創意菜式在慢慢湧現,到最後,吃沒吃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玩得開心,嬉笑著度過每個早餐時刻。

藏區傳統食物糌粑

把犛牛優酪乳寫進「西部最難忘的食物」中其實是有些私心的,因為真的很好吃!很喜歡吃!在藏區,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好一桶優酪乳招呼前來的客人,吃多了之後就開始私下討論「為什麼每一家的優酪乳味道都不一樣」,後來忘記是誰,很耿直地告訴我們:「因為每一頭牛的體味不一樣啊!」仔細想想,的確是這麼回事,跟人一樣,吃不一樣的食物,身上就會散發出不一樣的味道啊!只是,隱隱覺得哪裡怪怪的。同樣的神類比還出現在另一件事上,我小心翼翼地關心住家的小馬駒釘蹄子會不會疼,旁邊的格菱妹子就說了一句:「沒事的,就跟你做美甲一樣。」默默地抬起手,望了一眼自己的指甲,然後開始瘋狂大笑,也太形象了吧!

 

原來,遛馬和擼貓一樣有趣呢~

 

調研二三事——回到二十年前的小村莊

巴干鄉,我們開展社區調研的主要據點,和以前開車經過的很多西部小城一樣,冷清的街道,火辣的太陽,汽車開過能揚起一陣飛土的乾燥路面,但又有些不一樣,因為我們住下來了。

鄉子很小,兩條主幹道,鄰居間多為親戚,相互都熟絡,白天走在路上總能感受到很多眼睛在看著,的確是這樣的,蟲草季的時候,這裡很多人很熱鬧,相對應的,現在這個季節就顯得無比冷清,突然來了二十多個年輕人,或是直接住自己家裡,或是每天不定時上門嘮嗑聊天,鄉上的人們多少有些疑惑。所幸,他們是那麼的淳樸善良,說明來歷後,便非常熱情地招呼我們聊天喝茶,恍惚間,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那個村莊。那些年,爺爺奶奶是小村莊裡的外鄉人,他們受人照顧,得以立足。後來,他們也一樣熱情關心其他的外鄉人,我們有很多不是親戚卻勝似親人的街坊朋友。現在,當我也在異鄉被照顧時,覺得天朗氣清,陽光正好,空氣中有愛和關心的味道。

夜晚的鄉間小路上小眼睛就更多了,每天開會到深夜,嘴上總是碎碎念著籌委的安排不妥當,但抬頭看到這浩瀚無比的星海和不時飛落的流星時,就恨不得一晚上都待在外面了。高原的城鎮基建很差,路燈壞了,就沒有再修,太陽下山後就僅剩道路兩旁房屋的窗戶透出微弱的光,耳畔還不時傳來野狗的嚎叫,但換來的是這樣一個抬頭可見滿眼亮晶晶的美妙夜空,如果是你,你換嗎?

看星空(攝影:野馬)

現在想想,其實這樣的西部,不正是一座圍城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裡的人想逃出來」,他們像二十年前東部小鄉村裡的人一樣,渴望發展,渴望現代化,孩子們和我們沒什麼兩樣,都渴望到大城市讀書,每天更願意與手機作伴,因為那裡有更加廣闊的世界。只是我們,在厭倦了城市的千篇一律之後來到這裡,千方百計地希望這片潔淨的天地能夠發展得慢一點,再慢一點。他們,如果真的慢下來了,如果真的能為城市守住最後一片美景,那麼也希望每一個享受美景的人能懷著感恩的心前往吧,無論是情感上的感謝,還是物質上的鼓勵,都是釋放善意最好的禮物。

愛自然的人都是好人

向來覺得自己度假喜歡往山裡沒人的地方跑,就是一個挺親近自然的孩子了。開營前被告知,大部分人都可能是生物相關專業的學生,所以要懷著一顆真誠卑微的心出發。期待很久之後,終於戰戰兢兢地開始了親親自然之旅,漸漸地便感受到自己的感官是多麼的不敏感。

參加綠色營感受當地藏族文化

原本吵鬧的眾人突然安靜下來,原來,他們是在聽鳥叫的聲音;快步向前走著走著就越來越少人,原來,他們停下腳步靜靜地在觀察腳邊的花朵;天濛濛亮就架好望遠鏡對著對面的山坡指手畫腳,原來,他們在眺望那些在山邊吃草的岩羊,順便守株待「豹」,希望可以見到前來覓食的雪豹先生……半個月後回到家,父親問起我的收穫,我覺得,大概是學到了看自然的新角度,原來與大自然朋友的遇見,相識是一件那麼奇妙的事情!原來,每一個生靈都是那麼的可愛,無論是挪著屁股竄上竄下的旱獺,還是在風中隨風搖擺的各種紫色小花,他們都有自己的名字,都有自己的個性標識,都是不一樣的個體。

綠色營後,學習換個視角記錄世界

寫了這麼久,發現自己還沒有寫到這些「愛自然的好人」,其實,營期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要感謝的好人。他們幫助「眼瞎」的我尋找山坡上的岩羊,耐心地解釋他們的位置,一次次幫我調整望遠鏡,不斷地強調——「請相信你的眼睛,那就是岩羊!那不是亂石灘!」一遍又一遍,直至我終於看清了山坡上那些會跑會動的岩羊,他們才滿意地離開,去尋找其他更有趣的生物。老師們寶貴的經歷分享,每次都聽得我熱血沸騰的旅遊經歷,還有很棒的滄海桑田理論,岩石地質構造理論,深入淺出的帶來很多很棒的知識,豐富了我的旅途,也充盈了一路的風景。還有可愛的格菱——這個植物大佬,不斷地和我們分享植物的名稱,相互的區別,見我們還是一臉迷茫,最後索性總結出一句:認植物這個東西嘛,跟認人一樣,主要還是要看氣質!

正當我暗戳戳地在思考著離開了三江源,離開了遼闊的大自然,回到大城市該如何延續這種對自然的關愛和傳遞這種自然的美時,另一個有感染力的人出現了,準確來說,她是個網友,也是個家屬,還是個學姐,打開周小兜微博的那一刻就瞬間被圈了粉,這樣一個愛自然愛生活,還很願意分享快樂的女孩子,怎麼能讓人不愛呢。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大自然的最大功效在於療愈,而小兜做的,恰恰就是將大自然的美呈現和分享。原以為大城市就沒有了自然的美好,她卻用相機和畫筆告訴我們,我們缺少的,其實是發現美的眼睛。

周小兜的自然畫作 (圖:周小兜)

想起開營時,陽陽說過,作為非生物專業的學生,我們看似和環保,和自然離得很遠,但是只要我們想並且相信,就一定可以把綠色的種子帶到更遠的地方。西部發呆半月,對於未來的職業發展,依舊迷茫,但只要想到有這麼多人都和自己一樣努力愛地球,愛自然,愛生活,也就覺得追逐理想生活的道路並沒有那麼孤獨寂寞,反而是鮮花簇擁,陽光明媚。

二零一八,在夏天的豔陽裡,冬天的溫度下,小心翼翼地遇見你們,一同走過的日子,有歡笑,有感動,有收穫,這些,都是大自然最美的饋贈。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

由營期夥伴和老師的自然名組成的「全家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