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策略正諮詢 周庭希:恐是耗用公帑新手法

編按:政府正進行《澳門智慧城市發展策略及重點領域建設》公開諮詢。近日不少社團及組織亦積極發表意見,政府亦有舉辦多個專場,包括教育界、青年組織諮詢專場、工商金融專場等,科技大學亦有組織學者探討。

諮詢期將於6月30日結束。為此,《論盡》早前訪問正身處外國的社運人士周庭希,對今次諮詢文本的意見。周庭希以書面回覆時表示,當中唯二正面的是開放數據以及加快採用新技術。但他亦指出,即使在過去十多年施政報告一直都提及「數碼化」,大部分行政程序仍未有電子化,而需要使用紙張或親身到政府辦事處辦理,直言「你不需要什麼技術都可以有智慧,或是說如果你一開始就太笨,什麼技術都不會讓你變得有智慧。」恐怕所謂的「智能城市」計劃不過是一個耗用公帑的新手法。

他又提到,澳門官員把「大數據」描繪成眾多問題的靈丹妙藥。但很多現存問題即使沒有「大數據」作前題,都早應該要正視。政府把Uber逐出市場,而非容忍或監管共乘來補充公交的不足,或至少去抗衡臭名昭彰的的士服務後面的既得利益。

 

周庭希全文翻譯後如下——

看過諮詢文件後,我的意見如下:

唯二正面的是開放數據以及加快採用新技術。

開放數據

開放數據背後的原則是透明度和公眾能取閱政府持有的數據,不單只是向商業機構和個人以實時及可機讀的方式提供數據提供技術上的方便。我支持開放數據,但基於我對政府抗拒開放的了解,我懷疑公眾可以取閱什麼以及如何取閱資料。政府可能只會把已開放的統計資料更容易取得而已。

加快採用新技術

澳門在採用新技術總是落後於人。鄰近地區採用第三、四代流動通訊技術比澳門至少快兩至三年,光纖互聯網通訊更是快約五年。加快建設第五代流動通訊網絡的口頭承諾總比什麼都沒有好。

關於澳門智能城市的整體計劃,我有以下意見:

「大數據」、「智能城市」突然變成澳門官員的流行語。在探討它們與澳門有多相關前,首先討論它們全球性的意義。

大數據技術一處突出的應用是在「最優化」,即提高效率和績效方面。很不幸,「最優化」只存在於官員的口中,但很少能在政策中落實,當中例子多不勝數。只需要看看政府機構回覆市民一般性的電郵查詢花了多長時間。幸好澳門面積小,市民不大會投訴要親身到部門遞交紙本表格的煩擾。很多行政程序早該要數碼化,以節省市民的時間和政府的人力資源。澳門政府真是很幸運,能養活一個不斷膨脹的公務員隊伍,而市民又頗能忍受其低效率。以澳門政府能運用的資源,政府施政應該也能夠在大數據年代前就更有智慧。

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澳門官員把「大數據」描繪成眾多問題的靈丹妙藥。但很多現存問題即使沒有「大數據」作前題,都早應該要正視。政府把Uber逐出市場,而非容忍或監管共乘來補充公交的不足,或至少去抗衡臭名昭彰的的士服務後面的既得利益。

輕軌建設並非什麼高深科學。但其專項管理質量之低落,我不認為新技術會有任何幫得上忙的地方。

臭名昭彰的「掘路」(或「掘金」)現象對路面交通的影響不需要什麼數據就能說明。我懷疑如果一開始已經認真考慮過這些工程的必要性,又何需電腦去幫助政府協調和規劃道路工程。

而且,即使在過去十多年施政報告一直都提及「數碼化」,大部分行政程序仍未有電子化,而需要使用紙張或親身到政府辦事處辦理。

例子數之不盡。我的論點是你不需要什麼技術都可以有智慧,或是說如果你一開始就太笨,什麼技術都不會讓你變得有智慧。大數據技術可以幫助人們了解某種形態,從而得出最優的方案。 「識人好過識字」的想法至今在澳門還是很普遍。功績主義不是一切,但澳門缺乏的正是功績主義。當功績(工作成績)並不是就業和升遷的決定性因素,你無法期望政府官員和公務員重視生產力。在一個對追求卓越並不真誠肯定的地方,我恐怕所謂的「智能城市」計劃不過是一個耗用公帑的新手法(你該懂得我說耗用公帑的意思的)。

儘管如此,正如我多次強調那樣,私隱問題很重要。我過去提出的憂慮在「智能城市」的旗號下依然有效。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