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梓瑜:交局錯判民意 政策缺乏周詳思考

交局上週突然宣佈將修法《道路交通法》,違泊等行政違法行為大幅加價,引起社會強烈批評。縱使交局數日後再開記者會解畫,但仍未能平息公眾怒火,最終在諮詢公佈不足一週的時間,當局就被迫擱置諮詢。時事評論員蔡梓瑜批評,今次事件上,交通局明顯是錯判民意,以及因民意所帶來的憤怒,才會導致社會對修法的意見變得激烈,「甚至連一些平常不太關心時事的人,都說會在16號遊行,用雙腳向政府表達不接受加價方案的訴求。」

蔡梓瑜指出,從「陰謀論」的角度來看,在修訂交通法記者會召開前,政府所面對的最大危機為海一居事件,「海一居終極判決出爐後,看到社會討論得十分熱烈,連政府都發聲明要求發展商履行賠償責任。但似乎政府無一個方法,可以令這件事淡化下去。」他亦指,相比起如巴士加價等的交通政策,今次修法並未有經交通諮詢委員會討論,「而近期政府亦未見有試水溫,事先透露會有可能修法的情況。」

「所以第一,政府有可能利用交通法修法來轉移視線,淡化大家對海一居事件的爭論。另一方面亦可能是試水溫,若市民反應過於強烈時,就會擱置修法。」

而另一方面,蔡梓瑜亦指出,今次事件亦曝露了政府處理公共政策時的漏弊。他指出,事件反映政府以「三腳貓功夫」來處理民生議題,「事實上當社會熱衷於討論海一居事件時,其實是一個好現象,因難得社會大眾都關心時事。社會會質疑為何政府處理海一居事件可以如此果斷,但在牛皮廠事件中卻重新讓發展商繼續施工?其實從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政府在處理政策時都是缺乏周詳的思考以及一致性的。」

同屬交通政策的巴士加價,在推出時亦引起社會極大反彈。但蔡梓瑜認為,巴士加價與交通法修法,兩者之間仍有著分別,「巴士加價是先吹風,讓社會有熱烈討論後,政府再確定加價,市民侷住要接受。其實3元加至6元的加幅太大,民怨並沒有減少,只是大家迫於無奈地接受這個方案。」

「似乎政府將巴士加價的模式,套用到交通法修法上。但他們卻沒有顧及一個問題,就是雖然巴士加了價,但市民仍可以用澳門通,以較便宜的價錢去乘搭巴士。但是在交通法修法上,無論是汽車還是電單車的車輛數量與車位都出現了很大落差。在修法同時,你沒有任何配套出台,令市民較容易地接受加價。」

時事評論員蔡梓瑜

蔡梓瑜強調,市民並不希望違泊,但政府在缺乏周詳的計劃及配套下進行諮詢,拋出一個不近人情的方案,「難道我上班時找不到車位就不上班?」並強調政府未來再就同類法律進行諮詢時,理應給予一個合情合理、令人接受的方案,亦不應以「我話你知」的態度進行諮詢,「否則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政治操作、轉移視線,多於有實際的方案。」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