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懶理配套 市民局入大灣區?

061 越通越虧 紙本月刊

文:論盡採訪組

網址:https://aamacau.com/?p=46734

時間:2018年05月26日 13:13

近期多個團體先後到港珠澳大橋參觀。大橋啟用在即,當局是否有就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之車流量做預測估算?估算結果如何?本媒曾就此去信交通局查詢,一等八個工作日,得到公關的回覆是:有回覆會給你們。

特首崔世安上月列席立法會時,曾介紹推進大灣區建設的七項內容,首兩項正正與交通有關,包括共同推進包括港珠澳大橋、未來粵澳新通道等重點項目建設。但同時,近期不少意見,包括議員、社諮委、城規會都提出,東方明珠日後作為來往關閘與氹仔區的主要交通樞紐,將來新城與人工島通車後,塞車問題勢必更加嚴峻。交通局最新的回應是,未來計劃在東方明珠處建設一條行車天橋,以便疏導交通,局方希望盡快建設。工務局則補充,除東方明珠外,A區接駁至澳門半島尚有三個連接口,分別為漁翁街、外港碼頭、新城B區,已進入設計階段。但兩個部門都未有說明時間表,配套能否趕及仍是未知之數。

另一個特首上月提到的「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內容,是「促進通關人員貨物往來便利,推動内地與澳門企業互相投資」。但有物流業界人士與經濟學者都反映,香港的物流規模與海陸空配套都遠比澳門優勝。沒有政策誘因的情況下,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因為珠西的貨物運到香港的成本大大降低,澳門中轉站的角色會被嚴重弱化。

究竟政府有否就大橋通車後的車流量做估算?疏導因通車而產生的交通壓力的措施,具體落實時間表如何?又有何政策,鼓勵客運及物流使用港珠澳大橋,以為澳門帶來商機?在特首描繪着「融入大灣區」亮麗前景的同時,上述一切仍然一片空白,未見政府公佈。

懶理現實,懶理民意,一切於是流於口號空想,駕照互認又是另一例子。特首表示,「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空間方面,尤其在大灣區,政府有序推進內地與澳門關於互認換領機動車駕駛證的協議落實」,卻無視坊間憂慮與激烈反對,亦無實質數據說服公眾,市民對特區政府的施政不滿於是再度升溫。尚有年半就要換屆的管治班子似乎亦懶得去解決,就準備等「緣份到了」就將這爛攤留予下任政府及逾六十萬澳門居民。

有不少意見直言,政府應主動爭取利用港珠澳大橋為澳門帶來益處,落實產業多元,而當中涉及通關配套、區域合作、經濟藍圖、城市規劃等,並非跨司跨部門可以處理,而需由特首親自擔旗牽頭。究竟融入大灣區為澳門會變成「危」還是「機」,似乎就看我們的特區首長能否把握好國家給予的惠澳政策。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