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教山全景不保? 林翊捷:景觀與歷史聯繫就會中斷

文化局正就《澳門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進行公眾諮詢,諮詢文本提出11條景觀視廊,但當中卻不包括從主教山望向新城B區及舊大橋的景觀視廊,不少意見憂慮此舉將嚴重破壞主教山眺望南西灣、新城B區及舊大橋的全景景觀。城規會委員林翊捷認為,倘若政府最終不保留這條景觀視廊,主教山的景觀就會被切割成東西兩邊,景觀就會被完全破壞,而本澳的景觀與歷史之間的聯繫亦會中斷。

文本提到主教山聖堂通往西灣湖景觀視廊的景觀價值在於「體現港口城市的空間特徵」。但林翊捷指出,雖然本澳過往是十分重要的貿易港口,但是歷史上西灣一帶並非船隻灣泊的主要地方,因為西灣近岸岩石、淺攤較多,西望洋山亦是一個較為陡峭的小山丘,不太適合船隻停泊,「而西灣湖正正就是位於西灣近岸的地方,過往亦非本澳碼頭、船隻、商館、貿易的地方,既然如此,又談何突顯港口城市的空間特徵?」

「要突顯貿易港口的特點,就不應是西灣近岸。從舊地圖來看,歷史上本澳的港口主要集中在南灣及內港一帶。」林翊捷指,西灣最能突顯港口城市的特徵元素,在於西灣湖外的十字門主航道,主航道連繫著南灣及內港,船隻要進入內港,必先經過西灣湖前的主航道。而時至今日,從主教山仍然能夠望到西灣大橋與舊大橋之間的主航道,通航船隻仍然十分繁忙,認為主航道才是最能體現港口城市的特徵,「如果從主教山望不到主航道,港口城市的特徵就會消失。」

澳門舊地圖

舊大橋是本澳象徵 林:必須保持良好視覺關係

林翊捷續指,行經主航道的船隻,都必須要經過舊大橋橋峰下的通道。事實上,舊大橋是本澳的象徵,「根據《基本法》第10條規定,澳門特區的區旗中包含五粒星、蓮花、大橋及海水。區旗是在1991年設計的,當時友誼大橋仍未興建,毫無疑問地,區旗上的大橋就是舊大橋。」

他認為,主教山作為主要的眺望點,眺望作為本澳象徵的舊大橋以及週圍的一片水域。無論是從「一國兩制」的高度,或在於歷史城區與澳門特區兩重身份之間的對話,或在主教山與大橋之間的互望關係,都是十分理所當然的,必須要保持這種較好的視覺關係。

不保視廊 林:完全破壞景觀

事實上,無論是在歷史城區管理計劃諮詢抑或新城規劃諮詢中,均有不少意見要求政府在主教山與舊大橋、新城B區之間設置景觀視廊,但今次管理計劃諮詢文本的11條景觀視廊中卻不被包含,有意見質疑政府未有聽取社會意見。林翊捷指出,景觀視廊不只是一條直線,人的眼晴可以看到約170度的視野,而望得清楚的視野約為30度,故此他認為,視廊的角度至少要有30度。

他亦指,以倫敦景觀的管理框架為例,倫敦採用120度為全景的標準。在新城第三階段諮詢期間,「我城社區規劃合作社」就曾經以120度全景標準給予意見,要求政府在主教山劃設1 20度的景觀視廊,包括舊大橋、西灣大橋、新城B區大部分範圍及主航道都可以「一覽無遺」。他亦強調,主教山聖堂的正面其實是向著立法會大樓的方向,後方則是對著澳氹大橋,再後方就是氹仔,意味著聖堂與景觀具有近、中、遠景的關係,互相連繫著。

林翊捷強調,倘若政府最終不保留由主教山通向新城B區及舊大橋的景觀視廊,本澳的景觀與歷史之間的聯繫就會被中斷,「即使保護了主教山,但就像盤景般,給高樓大樓包圍著。」加上若政府容許新城B區放高,主教山的景觀就會被切割成東西兩邊,景觀就會被完全破壞。

相關報道:

《歷史城區保護及管理計劃》事件簿
https://goo.gl/KUekJp

《歷史城區管理計劃》牽涉多
文遺研創協會:文本細節欠奉
https://goo.gl/WFQYkC

《歷史城區管理計劃》牽涉多
文遺研創協會:文本細節欠奉
https://goo.gl/WFQYkC

《歷史城區管理計劃》欠細節
甄慶悅:唔收貨
https://goo.gl/5zBweW

城區景觀保護 視廊成焦點
蘇嘉豪:文化局應挺直腰骨 做好工作
https://goo.gl/3afg9Z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