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素君:選舉亦是公民教育

054 結構不變 垃圾會永恆不變嗎? 紙本月刊

文:論盡

網址:https://aamacau.com/?p=42994

時間:2017年10月28日 10:10

「如我今次用這單一事件去推論,你怎樣去處理國民教育、愛國教育?咁我其實心都寒埋。」

選舉期間,有學校向家長派發通知,呼籲家長參加某候選組別在學校舉行的助選活動,及投該组別一票,家長亦需要交回回條表示自己是否願意接受該組別的選舉宣傳品及會否出席活動。此舉雖不違法,卻引起網上激烈討論,質疑是「逼家長表態」。亦有看法疑惑,作為學校這樣只宣傳/推介個別候選組的做法是否適當?是否符合公民教育的要旨?

教育工作者黃素君指出,政府未有透過今次立法會選舉有效進行公民教育,而相關學校的做法亦損害了學生的知情權。「好明顯現在只提供一個候選人的組別,這樣拉票活動不能形成一個獨立思考的氛圍,來來去去得一組,我(學生)怎樣去批判思考?理性分析?這部分是很敏感的。如我今次用這單一事件去推論,你怎樣去處理國民教育、愛國教育?咁我其實心都寒埋。」

「在整個選舉裏面,帶出了一些不太好的訊息。」

教育工作者黃素君指出,政府未有透過今次立法會選舉有效進行公民教育,而相關學校的做法亦損害了學生的知情權。

教育工作者黃素君指出,政府未有透過今次立法會選舉有效進行公民教育,而相關學校的做法亦損害了學生的知情權。

選擇性助選損害知情權

黃素君分析,與香港不同,澳門由澳葡時代到現在,華人社會自辦教育的文化很強,社區服務單位,不少社團都有辦教育,而現時選舉,不少票倉仍源於這些地方,學校替某一組別助選,是因為跟社區的服務單位完全有連結,「但如在競選期間,打住公民教育的議題去拉票,這就犯了正確性的問題,這其實是一個宣傳。」

她認為,學校應回歸教育本質的目的,「即是我們要培養甚麼人? 」她指,教育有其公共性,是為公眾利益服務(FOR THE BENEFITS OF PUBLIC GOOD),現只單方面給予訊息,是損害了學生及家長的知情權。她指出,不論是國民教育還是愛國教育,怎樣令學生通過理性分析,從而產生一種對國家的愛,這才是重要的;她表示,內地的公民教育更多強調守法意識,但公民教育不只教學生守法般簡單,「立法會是我們共同管理社會、一個共治,我們委託一些人進入議會去監察政府,大家一齊去管理。如果公民教育方向錯誤,我們很難培養到《非高等教育綱要法》所講的理性公民、有個人品德,及公民素養。」

選舉教育 政府責無旁貸

另一方面,學校有大部分資助來自公帑,無疑是一個很接近公營機構的單位。黃素君舉例,有店舖對外張貼了立法會選舉某候選組別的宣傳海報,被治安警要求移除,但私立學校貼海報就因為是「私人機構」所以不受此限,認為是雙重標準。「在整個選舉裏面,你帶出了一些不太好的訊息。」

黃素君表示,這不能完全怪學校,因為公民教育議題,特別是選舉方面,其實是政府的工作。「政府可以在宣傳期前,或宣傳期中,用較中立的角色,去講選舉對社會有甚麼重要性。」她認為,選管會和廉署現時的講解何謂賄選和違規宣傳等都是講解程序,是很技術層次的做法,而非教育層次的做法,而整個特區政府理應有更多的責任去思考立法會選舉如何作為一場最重要的公民教育,但現時這部分是缺乏的。

「我會質疑,從技術層次去看不是壞,不過你唔會做好一件事。你怎可提升整個選舉的公民意識?有些可能未有選票,但他是否知道甚麼是獨立思考?理性分析?批判的思考?」

「如選舉不只選民和被選的人的一個社會活動,而是牽涉整體旳澳門居民,政府又有沒有將此當作一回事?」

政團接班人 應開始培養

公民教育缺位,社會普遍認為新一代對於參政議政興趣缺缺,同時議員年紀漸大。觀乎今年選舉,不少現任議員所帶的第二、三、四候選人,過去四年都甚少出現於媒體,公眾對他們的認識並不多,令人擔憂代議士的傳承問題。黃素君認同,這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她表示,現時傳統社團有議政課程培養第二梯隊,但某些團體,如民主派意識還不夠強。她認為,這與資源匱乏有關,亦因為議員過去投入監督政府,但沒想過自己退下來後,這份熱誠可以怎樣延續。「這是普遍在澳門,好多社團都出現。」

在她看來,今次參選的年輕人不少都是可造之材,「但要多啲磨鍊。如不培養,只會給別人吸納。」她認為,政團一方面要認真思考如何有效培訓新人,如給他一些學習經驗、參與社會事務等,另一方面要吸納關心社會的人,讓他們可一起參與討論議題。她表示,一些議題如賭權牌照開放對社會影響深遠,但一般基層市民如何進入討論,從政者要擔當橋樑角色(BRIDGE THE GAP)。「我可以同你傾,但我亦都可以同下面對話。我要民意授權,佢搵我做代表,我要同佢交代。我點樣將呢啲政策層面嘅嘢話到俾佢知,點樣參與、認為係點樣。未來培養人,首先要搵到一個同市民、同基層市民有一個對話點。」

她提議,可先持續循論壇、讀書會方向,用議題較貼近生活的部分作為一個進路,吸引人參加,待他們慢慢有足夠條件時就可以去「議」、去討論。「未來要培養接班人,我們能否通過更多這些討論,從公眾層面吸納一些關心社會的人進入議政的層次?現時議員要做多少少轉化的工作,不一定要做很多社區工作,但起碼會把這件事變成日常生活。我們常說,政治就是我們的生活,生活的體現就是每日都呼吸到政治嘅空氣,無論乾淨定污糟。」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