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選舉結果呈「穩中有變」 本澳選舉文化仍處於「鐵票時代」

科大社會和文化研究所與創智發展研究協會舉辦「澳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 觀察與思考」座談會,出席座談會的科大法學院執行副院長方泉表示,社會普遍以「穩中有變」來形容今屆選舉結果。無論是社會結構還是民眾需求等,都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而從直接選舉的選舉文化當中,則仍處於「鐵票時代」,「鐵票時代的意思是,它的基本板塊是比較固定的,選民在投票時考慮政綱內容、電視辯論表現、現任議員的工作表現,要弱於情感紐帶,感情分較多。辯論的表現不好,但在得票上看不到相應的聯繫。」

「天鴿」風災過後,社會曾經有意見認為風災期間政府救災不力所造成的民怨,可能會推高投票率。但方泉則指,過往本澳立法會選舉出現過的最高投票率為59%,但今屆選舉投票率僅有57%,風災過後並未看到投票率有明顯上升,反映政治熱情並不高。

但方泉亦指,今屆選舉結果雖然是「穩中有變」,但也反映出選民有「穩中求變」的意願,即使是在傳統板塊,亦可以看出改變。其中「同心」、「群力」2個傳統陣營組別,其得票率從上屆的18.97%上升至今屆的22.32%,所競爭的票數超過10,000票,這個情況反映基層民生需求十分強烈,依賴性較強。反觀鄉親派亦出現調整,「澳粵」與「民众」、「民聯」上屆的得票率為29.12%,今屆則下降至24.44%,認為選民相對會有一個理性的選擇變化。

學者:選舉結果呈「穩中有變」 本澳選舉文化仍處於「鐵票時代」

學者:選舉結果呈「穩中有變」 本澳選舉文化仍處於「鐵票時代」

另外,今屆選舉結果亦反映年青一代的訴求,方泉舉例指,雖然選舉競選宣傳期僅有短短2週,但首次參選的「傳新力量」仍能獲得7,000票,表現良好,亦反映出年青一代對於參與政治及社會事務的熱情。至於連續三屆參選終於「入局」的「公民監察」候選人林玉鳳,方泉認為,這代表選民期盼有代表專業人士的人進入立法會,利用現代、專業手段及途徑,有效地改善民生,亦期望未來可以有更多專業人士有機會進入議會。

「有什麼樣的選民,就有什麼樣的議員。滿意也好,不滿意也好,不要怪別人,大家手中都有一票。」方泉認為,在未來公共意識及選舉文化的發展上,未來社會應以更理性的觀察,以及對未來、社會發展負責任的態度去實行自己的權利。另外,雖然立法會本身的提案權受到《基本法》「行政主導」原則所限制,但過去所有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的議題,都圍繞在立法會提案是否通過,而展開相關的討論,認為社會不應輕視立法會這個功能。

駱偉建:非建制派有一定突破 民众民聯失票非關工作表現

而澳大法學院教授駱偉建則指,從各個候選組別的得票來看,可以劃分成三大板塊,當中非建制派取得新增選民票數約9,000多票,而傳統陣營及中間派亦分別新增了10,000票左右,這種情況反映社會對於政治、公共議題的看法並非一面倒。並認為今屆選舉的首投族可以分為3類,包括對政治訴求感興趣、對民生訴求感興趣,以及較為中間、冀能以建設性的方式監督政府。

而在本澳的政治生態板塊當中,駱偉建認為本澳政治力量的分佈基本維持,大格局並沒有改變,非建制合共取得45,000多票,佔總體投票選民的4分之1,而建制派仍佔4分之3。而從非建制派的小板塊來看,則具有一定突破性,例如溫和及相對激進的非建制派中,後者在今屆選舉中獲取1個議席,反映政治生態發生了一定變化。他認為,社會應關注這個板塊的議員將來在議會上會如何表現,「就像有人講,他作為議員與參選者,在角色上應如何區別?街頭的與建制制度內應如何表現?」亦應思考這會對未來希望參政議政的年青人有何影響。

至於建制派當中的鄉親板塊方面,駱偉建指出,「澳粵」本身的得票數並沒有減少,但「民众」、「民聯」則有所下降,他並不認為這與過往議員的工作表現有關,而是今屆選舉當中「市民力量」及「海一居維盟」的出現,由於上述2組與「民众」、「民聯」同樣以福建鄉親選民為主,2組所得票數約為3,500多票,正正就是「民众」、「民聯」今屆所損失的選票數目,認為此情況屬於選民的合理變動。

駱偉建亦指,今屆各個候選組別當中,主打經濟、民生議題的組別大多獲得選民支持,「如果偏離了經濟民生這些選民較為關注的議題,單靠政治議題未必能取得成功,因為議題較為小眾,要擴大選民基礎的話,我覺得可能會受到較大的限制。」但他強調,無論是哪一個候選組別,都必須要加強對於政府施政的監督,才會得到選民的認同。

廣告:支持獨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