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防災 林翊捷:總規亦可有所計劃

「澳門以前水浸,以新馬路來說,不會超過大豐銀行門口,因為最原始的海岸線就在營地大街。當然今次『天鴿』已破了這個紀錄。」城市規劃師林翊捷分析,當中原因除極端天氣外,還有填海。但內港填海已有百年,何以今次風災特別厲害?「對,澳門的海岸線已一百年,這一百年內,內港很少再填海,但我們周邊的變化很多。」

水無處可逃    向陸地討債

 林翊捷表示,根據一張一百年前的地圖,那時灣仔填海沒現在厲害,青洲也還是一個島,周圍都是水,內港雖是特別窄的地方,但水可穿過內港再上青洲,那其實有一個相對廣闊的地方讓它流動。「但現在青洲附近都已填海,再上的前山河亦已建水閘擋着,水其實無處可逃。」

他解釋,澳門沒給水流動的空間,河道變窄,潮水一來,水位當然升高。「與河爭地是爭不贏的,河水氾濫會問你要回來。」「有啲係大家一齊做嘅共業。」

水閘可建 也不忘總規

為防海潮再次來襲造成巨大人命及財產損失,現時政府提出了不少方案,包括建造防洪閘、增設民防應急協調局、重建災民中心、在澳門半島建設民防和應急服務行動中心的辦公大樓、在沿岸低窪地區設置音頻廣播警號等。

民間亦有不少聲音提議建堤壩。那除了水閘與堤壩,我們有否第三選擇?勤力點疏河又能否解決問題?「因為內港地質的問題,沙很多,疏河是不容易的,不容易單靠這而看到顯著的效果。」

身為城規師的林翊捷認為,要有效防災,總體規劃方面亦可發揮功用。他表示,總規方面的工作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根據潮汐、水文等最基本的資料,決定填海要填到甚麼高度,另外,總規亦應有一防災計劃,包括一些公共設施的設置。例如今次停水停電,就是因為太依賴內地供電,另外一些火牛房被浸壞,水廠亦被淹。

「建設時考慮的安全系數到哪,這都是需要要求的。例如水廠是否要建在這,會否太低?電力要做更多機組,會否需要更多土地?以至是否要將所有機組放在一起,或是分開放?未來用電去到一個怎樣的程度,要否預留土地讓未來有需要時再建機組,以致用甚麼發電?」他解釋,現在澳門新的發電機組都是採用天然氣發電,將來會否引入風力、太陽能之類的,以致於澳門自己在新區建築時節能的標準、會否有所更改,這些都是環環相扣。

「往往可能是在最開頭從規劃的角度考慮少了。」

他補充,總規要考慮的還包括防災中心,但不只是一個防災中心,「十號風球八號風球,澳門與離島之間的聯繫都斷絕,而且根據這次經驗,當件事變得很差時,你是否真的可以全澳門周圍走?其實並不是。在每區做分區規劃時,就要考慮其分區防災計劃。這區居民遇到停水停電、風災,甚至有大樓結構受損,大廈的人要到哪裏暫住?哪裏有準確的資訊?哪裏有足夠的食水、食物供電,甚至是基本的醫療設施?坦白說,天鴿風災那天,當水、電、電台、電視台都沒有時,所有居民根本不知道外面發生甚麼事。即使居民可以行得走得,佢又可以問邊個?」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