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選舉戰況激烈 9月17日記得去投票

第六屆立法會選舉投票日將於9月17日進行,今屆選舉共有24個候選組別爭奪14個直選議席,可謂歷來競爭最激烈的一次立法會選舉。競選宣傳期於9月2日凌晨正式開始,至9月15日深夜12時結束。候選組別把握為期2週的機會,各出奇謀進行競選宣傳,拜票、做勢大會、網上直播樣樣齊,而各個候選人在各場競選辯論中的表現亦備受關注。反觀社會對於選舉氣氛卻略顯冷淡,選舉氣氛並未炒熱。

選民人數增至30萬 整體仍以中老年人居多

據行政公職局資料顯示,有資格在今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的選民人數增至307,020人,與上屆選舉的277,153人比較增加接近3萬人,增幅達1成。而與截至2015年底的選民人數比較,則增加了21,021人,增幅有7.35%。在新登記選民的年齡層上,增幅最大的為18至29歲的年青人,合計有逾12,000名選民。但在選民基數的年齡層上,則仍以50至64歲的中老年人居多,選民數目超過10萬人,其次則為25至34歲的年青選民。

而在投票率方面,回歸後本澳合共舉行過4次立法會選舉,隨著選民人數穩步增長,每屆選舉的投票人數亦一直上升,從2001年第二屆立法會選舉的83,644人一直增加至2013年第五屆立法會選舉的151,881人。而在投票率方面,則以2009年第四屆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59.91%)最高,其次為2005年第三屆立法會選舉(58.39%),而2013年第五屆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則下降至55.02%。

風災期間政府表現備受批評 推高投票率與否拭目以待

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一直維持在5成半左右的水平。概念上影響投票率的因素,除了經濟、人口、政府施政、政治結構、公民社會發展外,社會事件的發生亦可能有一定影響力。

8月底颱風「天鴿」襲澳,引發強勁風暴潮造成多人傷亡,電力、自來水供應中斷,多區商舖受到淹浸,損失慘重。風災及後的最緊張兩天,本澳竟成似無政府狀態,市民都在問,特首在哪裡?政府在幹什麼?亦由此,市民自覺起來自救,不少熱心市民包括年輕人及團體自發上街,清理垃圾及雜物,並為前線救災人員及長者送飯送水,值得贊賞。

風災發生的時間段正好位處於今屆立法會選舉競選宣傳期的前10日,各個候選組別理應在這段期間忙於為競選宣傳期作出準備。雖然風災的發生,或會打亂各組別原訂的計劃,但風災的善後工作,亦為各個候選人帶來間接的宣傳機會。風災過後,多個候選人放下手上的選舉工程,大打「溫情牌」到各區參與救災及善後工作,並透過社交平台上載相關圖片及影片,以圖吸引選民的「眼球」。

另一方面,政府在風災前後的各方面表現亦引起民憤。氣象局對於颱風及風暴潮的事前預警不足,導致市民傷亡及經濟損失慘重,事後局長馮瑞權雖然辭職,且仍可繼續「食長俸」,導致社會一片嘩然。雖則廉署已展開調查馮瑞權有否失職,但行政調查並無約束力,最終會否被問責仍取決於政府的決定,而當局如何改善颱風預警機制不得而知。再者,風災時前線保安部隊人員停止休假,疲於奔命到各區救災,受到市民贊賞。但政府高層應變的能力低弱,無所作為表現,且即時回應卻以「派錢」了事,未有考慮到市民在風災後最迫切的需求,就惹來批評。

除此之外,今次風災亦反映出本澳基礎設施的落後以及防災措施的不足。社會一直要求政府儘快解決內港水患問題,惟經歷2屆政府後,內港水患整治方案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要到2018年下半年才有終極方案,2019年才可動工,興建擋潮閘又要等幾年。期間若再出現如「天鴿」般的風暴潮怎辦?政府日前稱會加高內港堤防,但是否能抵禦風暴潮就不得而知了。而風災期間政府拒絕香港多間媒體的記者來澳採訪救災,並有本澳媒體接「指示」要傳播「正能量」,減少報道負面消息,種種粗暴的行徑一再令市民不滿。

立法會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職權就是監察政府施政,但監察職能的積弱,令立法會被坊間揶揄成「垃圾會」、「橡皮圖章」等等。而議員的表現亦備受社會批評,保皇或保守的議員幾成議會主流,而一些建制派議員雖然也有所表現,但就「批評政府就天下無敵,投票時就向政府歸邊」,還有一些議員表現離地,對法案、社會事務都不熟悉,但長期佔據議席。至於非建制議員則在立法會勢單力薄,每提出旨在監督政府的動議卻多是遭否決。

為此,社會一直有呼聲,對立法會能夠作出改革,當中在體制上增加更多的直選議席,要強化立法會的監督職能等。只是,在風災後所遺下的民怨、民憤,以及社會一直要求改革立法會的聲音,究竟能否有機形成力量,推高今年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以至促使多些求變的年輕人進入議會?我們拭目以待。

杯葛選舉號召投白票、廢票?無助扭轉政治局面

另一方面,有網民在網上號召選民在今屆立法會選舉中投白票或廢票,以示對政府及立法會的不滿。事實上,雖然投白票、廢票仍會計入投票率當中,但對表達政治訴求,以及扭轉現有的政治局面可謂毫無幫助。對於有固定「鐵票」、有龐大資源的候選組別來說,白票、廢票的增多無法影響到這些組別的所得票數。但對於缺乏資源、較為邊緣及弱勢的候選組別來說,更可能因投白票、廢票的選民人數增多,導致本身所得票數減少,從而令進入議會的機會大減。

在8月號《論盡》紙本《立法會VS垃圾會》中,我們曾經提及:「如何促使立法會不再垃圾,值得社會一同思考,且市民由自身做起。即使只有14席更未能佔議席過半,但如能形成進步及健康的力量,應可有助推動澳門民主政治發展。」我們相信,即使政府不聽民意,即使現在的立法會未能有效履行監督職能,即使立法會大多數議席並非由市民一人一票直選產生,但仍憧憬靠著市民手中的良心選票,仍可推動改變,甚至有助扭轉現時本澳的保守政治格局。

一票雖少,但可聚沙成塔,多一個選民投票,就有多一分力量改變澳門。請各位選民記得在9月17日履行公民權利及責任,到所屬票站投下神聖一票,為小城的未來出一分力。

donation-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