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重植要預留足夠生長空間

風災過後,澳門的街道遍地倒木,滿目瘡痍。根據民署的初步估算,位於公共地方的倒塌古樹超過20多株,全澳倒塌的公園樹及行道樹超過10,000多株,嚴重受損的逾4,000株,中等受損的逾9,500株。

連花槽的老樹也連根拔起。

連花槽的老樹也連根拔起。

顯然紮根未深。

顯然紮根未深。

對於折損如此多大樹,本媒在網路上的「樹立平安」專頁收到十分多市民感到痛心的反饋。我們將一部份樹木倒塌的相片發給香港長春社總監、曾是「香港樹木管理專家小組」成員的蘇國賢先生,請他提出建言。以下是他的回覆。

據一部分相片顯示,樹木的根部沒有足夠的空間,如此狹窄的空間可能是因為:

  • 在發展階段已固定了種植空間(較年幼的樹);
  • 因修根、水泥路或花盆太小限制了或改變了根部生長(較年長的樹)。
花槽種植呼吸口很小。

花槽種植呼吸口很小。

路環這幾棵老樹挺過了大風。

路環這幾棵老樹挺過了大風。

沒有足夠的根部空間,根部很難支撐樹冠較大的樹,也較難抗風。如這些是原因,我們應考慮:

  1. 為新種植的樹木預留足夠空間。
  2. 大樹方面,檢查根部的空間,看能否改善,如加大空間或花盆,除去水泥舖設等。但開展改善前,應有足夠評估,否則會弄巧成拙。
  3. 如有根本性原因令改善種植條件並不可行,只能種植小樹或灌木,就應按環境的條件來種植。
  4. 從較大的範圍及長遠而言,政府應藉此機會重新思考及更全面地計劃城市整體的綠化。管理計劃不應一棵一棵樹地進行,而應思考整體城市綠化的成果及好處,邀請公眾去思考及參與過程。我們稱之為「城市森林管理」,而非「樹木管理」。
  5. 褐根病等問題也應被重視。因為管理應是通盤考慮城市綠化,單考慮一兩棵並不會成功。另外,一些科學文獻亦顯示,水浸(但非長時間,如一個月)可殺死泥土中導致褐根病的真菌,但也有可能把真菌沖到其他地方。今次將如何影響褐根病的擴散及控制,澳門應科學地研究。或許這是一個好機會去控制此病,又或者會令此病更擴散。有關方面應了解及評估狀況。
  6. 最後,我知道澳門有一個很全面的樹木普查。應當好好使用這個普查,以恢復本來的樹景。
花槽的樹木倒塌。

花槽的樹木倒塌。

新種植的小樹倒塌。

新種植的小樹倒塌。

與民署聯繫之後,瞭解到民署目前的工作是:

「在完成首階段清理工作後,再作檢查,看是否能透過修剪、扶正等不同方法救活,方可確認需重植的樹木數量」,未來民署的種植計劃,「將會分階段進行,先重植大眾休閒活動主要場地及主幹道的樹木,樹種選擇方面仍會以華南原生樹種為主,配以一些觀花、香花的觀賞樹木作為綠化方向。」

隨著處理了各種危險情況,城市的綠化重建應當會展開,期待園林綠化相關的部門可以借鑒綠化較先進地方的作法,並在重植過程當中更多考慮樹木的生長空間,之後進一步用整體永續的眼光來進行「城市森林管理」。

婆仔屋的老樟樹幾乎毫髮無傷。

婆仔屋的老樟樹幾乎毫髮無傷。

風災過後,我們應當做些什麼改變

「天鴿」來襲,小城承受了極大的打擊,那超強颱風還會來嗎?風災後半段幾乎是垃圾之災,對於小城的垃圾政策,是不是應該有較大的改革?風災過後,澳門的樹木倒塌嚴重,該如何重新種植,可以避免下次再倒塌呢?對於前兩個問題,陳俊明在這一期綠色生活給出了回答;關於樹木,我們則請教了香港長春社的蘇國賢總監,他對小城的樹木重值給出了中肯的建議。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