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圍城」誰之過

市民處理垃圾的態度卻是造成今次「垃圾圍城」的核心原因。

市民處理垃圾的態度卻是造成今次「垃圾圍城」的核心原因。攝影:守門犬一場風暴過後,市民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停水停電的經歷,必然就是滿街堆成山頭垃圾的震撼景象;根據政府公布的數據風災過後短短兩天內已經收集到七千五百公噸垃圾(垃圾生產量是平常的六倍);由於暴風雨大潮夾擊澳門造成垃圾量增加絕對可以理解,然而市民處理垃圾的態度卻是造成今次「垃圾圍城」的核心原因。

長久以來,澳門政府負擔起市民所產生垃圾的處理責任,無論是建築垃圾、㕑餘或固體生活廢棄物,政府都能一手包辦,大部垃圾廢棄物都透過焚化及堆填來處理(只有少數資源垃圾得到回收),久而久之造成一種錯誤觀念「處理垃圾,政府有責」,市民於是相信只要把家中一切不需的往街上垃圾桶一放便會自動消失,無需負上任何責任。

然而事實上處理廢棄物背後所付出的成本代價往往很高,甚至高於其生產成本,例一件垃圾處理垃圾的運作成本(空間儲存收集、運輸的人力物力車資以及焚化爐堆填區管理)現在均由政府庫房負責,另一方面處理廢棄物的「生態成本」(水資源及電力消耗,還有過程中所產生的空氣水土污染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則是由澳門市民及我們下一代共同承擔。海平面上升、暴風雨更頻繁、鄰近地水土污染食物、空氣污染加劇…這筆賬終究還是要結算。

根據《澳門環境狀況報告》過去十年澳門人口的確有所上升,但是城市生活垃圾的增長幅度遠遠超過人口增加的比例(每年家居廢料以5-8%增長,2013-2014更高達15.6%)我們並非向「可持續發展節約型社會」的方向前進,相反,澳門的人均每天生產生活垃圾量超過2公斤(已經成為兩岸四地之最)當鄰近發達城市或國家(日本、台灣、韓國、香港)紛紛立法推動廢棄物資源回收分類以帶出「污染者自付」的慨念,但是澳門仍然處之泰然,至今完全沒有任何減少城市生活垃圾的長遠政策,當然我們擁有豐厚的財政儲備(GDP 位居世界前列)即使我們可以花得起任何處理垃圾的成本,但是我們如何對得住給予市民及下一代沉重的「生態成本」?「垃圾圍城」就是一個信號,垃圾不再是免費,我們都要為此而付出!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