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狂歡,剩食的悲哀

Google 關鍵字「自助餐」

Google 關鍵字「自助餐」

同事們在辦公室相約去吃自助餐,大家在分享又好吃又抵食的餐廳。

「不過二百元一位!真是抵食!」

剛剛炫耀為兒子在淘寶淘到一箱只要五塊錢一本的書的女士在推薦一家便宜的自助餐廳。不知何時起,自助餐開始在小城流行。好吃的小城人樂此不疲,幾百元的價錢濕濕碎,卻不捨得用百元買一本書。而且大家還有一套吃自助餐的攻略:從最貴最稀有的吃起,一定要吃到夠本。殊不知,吃到肚子過飽的時候其實並不好受。就我的經驗來說,五味雜陳的自助餐其實遠沒有在餓的時候,吃一碗貨真價實的鮮蝦雲吞麵來的滿足。

人的欲望再無限,胃卻是有限。

世界休閒中心的小城為了挽救下跌的經濟數據,鼓勵本地人消費,推出「澳門愛我」的優惠。此一風氣更受到鼓舞。而自助餐背後的剩食問題,卻為人忽略。為了顧客的心情,商家總會讓自助餐廳的食物「取之不竭」,必然造成大量的食物剩下變成垃圾。

在華人地區,筵席是一切喜事喪事公司家庭聚會必要的程序。而小城的酒席,開席永遠一再推遲,賓客們的耐心漸失,多數無法坐到最後一道菜上來。一般酒席後半場開始,食物便會被大量剩下,也許近年願意打包的人士增加,但一次筵席的剩食還是蔚為可觀。吃了幾塊的炸雞,沒吃幾口的粉麵,全都倒入垃圾桶。而最後一道生果拼盤幾乎原封不動剩下已然是司空見慣。

據說這個地球上有三分之一的食物不是被吃進人類的肚子,而是被丟棄掉。而丟棄食物的顯然不是三餐不繼的非洲難民,也不是篤信印度教的素食者。食物被丟掉,多數發生在像澳門這樣的富庶之地。

超級市場匯集了從世界各地水陸空運來的食物,為一個並不生產食物的城市營造了食物豐富永不匱乏的假象。你推着購物車,在明亮舒適的無日夜之分的燈光和室溫里,圍繞着應有盡有的商品:來自南非的青蘋果丶來自美國的草莓丶來自中國的桃子,還有各種已去好皮拔好毛放好血的動物屍體,絲毫不會讓你聯想到它們曾經擁有過的生命。作為一個曾經的狩獵採集族,千萬年來,這是第一次,只需要動動手,就可以採集到充足的食物,當然讓人感覺良好。

然而這種模式有致命的缺點:剩下的食物要進入城市的廢物處理系統。無論是堆填還是焚化,食物垃圾都是不折不扣的麻煩製造者──它在堆填區深處永不腐化,又是腐蝕焚化設施的罪魁禍首。更不用提,在食物匱乏地區那些飢餓的人所應當給人造成的罪惡感。儘管如此,忙碌的都市人仍然無法拒絕方便快捷的誘惑。於是,超級市場等各種食物大賣場扔掉了城市里最大宗的食物垃圾,有一些只是稍微過期,還可以食用。

在一個沒有分享食物概念和廚餘回收的城市,剩食幾乎毫無價值。

而地球上確實還有很多人在挨餓;

而城市的廢棄物處理系統日趨飽和;

而因生產處理食物所排放的溫室氣體還在加劇著氣候變化……

世界的潮流是:無包裝的超市,將快要過期的食物捐贈,鼓勵分享食物,天台種植,重新規劃都市為可以生產食物的地方,廚餘回收。希望這些事都一件一件在小城發生。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