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間爭奪戰──愛都,別無他選?

塔石周邊有甚麼?

塔石周邊有甚麼?

愛都要作何用?公聽會一開,民意天花亂墜,人人有道理,老中青代代有需求,好點子太多,只恨地方太少,一時間諮詢似乎陷入死胡同。

事實上,塔石周邊缺的是設施,並不是空間。

塔石一帶可說是全澳室內外公共空間最密集的區份:盧廉若、華士古、得勝花園;塔石體育館、得勝體育中心、新花園泳池3個體育設施;先撇開望德堂不談,周邊就多達11個對外開放的文化設施(見圖),由文化局、教青局及民署分管。

公共空間功能錯置

但除了中央圖書館和青年試館外,這些文化設施大部分都是展示功能為主,用途單一重疊,人流稀少,終日開大冷氣,居民過門不入,得物無所用。據記者現場觀察,目前正有作品展出的青少年展藝館,平日1小時內僅有4人入場,而當中絕大多數是遊客。廣場的另一邊就是性質類近的塔石藝文館,再數步之遙就是茶文化館、葉挺故居,同樣冷清得嚇人。

除了展品的吸引力,更應該問的是,澳門是否需要那麼多展館?這真是社區居民需要的嗎?在酷暑難耐的盛夏,不少老人常去的地方是冷氣充足又有座位的麥當勞,甚至是到賭場「餵老虎機」,或者迷上了白鴿巢的遊戲機中心。對於各種社區設施的不足,相信在這次愛都公聽會,民間已經充份表達。

要活化還是生活化?

人們經常問:文物建築活化,究竟活化了甚麼?

似乎只有文化的、能吸引遊客的,才配得上「活化」;高雅的、面向年青的人群,才會被優先考慮。

公共空間的設定不是藝廊便是文創,為何不能是社區會堂、環保合作社、老人康樂和學習中心?能否再有創意一點、貼近公民社會進步多一點?可以關心傷健共融、性別平權、弱勢人士的藝術教育。或者適當混合商業元素,支持獨立書店、社企進駐,或者售賣公平貿易和有機產品,推廣背後的理念。相對一些徒具空殼的活化石,一些富有生活氣息、能感受在地社區文化的場所,不一定得不到遊客的喜愛。

半死不活

綜觀環塔石周邊多個展示空間及主題館,大都死氣沉沉,功能太單一、策劃失敗、缺乏與人的互動都是主因。例如盧廉若公園的茶文化館,空間偌大,參觀人數和使用率極低,一樓有房間只是用來擺放民署出版的書籍。其實展館有條件「活化」部分空間用作茶室,又或者開闢閱報室供長者使用,複合功能更能善用空間資源。

走進剛開幕的饒宗頤學藝館,從著作書畫真跡、光影紀錄,了解這位國學大師的學養,一份肅然起敬油然而生。同時亦希望這麼好的展館,要讓活水流動,定期舉辦主題活動,不要變成一個只可遠觀的文化裝飾。

公共空間是否可親、具吸引力,營運理念遠比外觀重要。上述設施現時分由不同部門管理,當局正好透過這次愛都諮詢,檢視現有公共空間的可能性,重新佈局,既可滿足民間多樣的訴求,也可為塔石注入更多活力。

青少年展藝館、葉挺故居、華士古花園

青少年展藝館、葉挺故居、華士古花園

茶文化館、盧廉若公園、得勝花園

茶文化館、盧廉若公園、得勝花園

青少年展藝館:
記者現場觀察人流稀少,曾經1小時僅得4人參觀。

葉挺故居、茶文化館:
同樣空蕩蕩,受訪街坊大都沒有進去過,不是無興趣就是不知道這是幹嘛。

盧廉若公園:
區內長者最常活動的地方,地點環境理想,春草堂和茶文化館有條件改造成社區活動中心。

華士古花園、得勝花園:
王婆婆(78歲):「好天曬落雨淋,華士古的地磚一落雨很濕滑,中圖人多擠迫,盧九對她來說又太遠,最希望區內增建老人中心。」
林伯(67歲):「塔石廣場最好用來『曬棉胎』,華士古少樹木,周圍被高樓包圍,下午較悶熱,寧願到較遠的嘉思欄花園。愛運動的他最想增設乒乓球、羽毛球場等運動設施。 」
宋伯(71歲):「有去過塔石部分展館看展覽,場地舒適,但室內並無座椅休息,不會久留。希望愛都增設閱覽室和社區中心,分流中央圖書館人流。得勝花園夏天炎熱,應多種樹和加設涼亭。」

訂閱每月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