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班非常關心城市永續發展的澳門人,「我地.規劃」是我們共同組織的網上平台,希望能持續為本澳土地和城市規劃等議題發聲。
關於新城區總體規劃第三階段公眾諮詢,從政府提出資料可見,在A區的人口密度和各區設施調整幅度甚高,加上第二階段諮詢期間,人口政策研究報告尚未出台,現得知政府預計,2025年本澳總人口將高達75萬,然而,報告中未有指明這是否自然增長(即:自然生育)的結果,且當中並未指出澳門人口最合適數字,在人口數字與時間點上卻與新城樓宇落成時間符合。生活品質和經濟環境,直接影響生育計劃和人口結構。要解決老齡化問題(2014年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佔8.4%,超過7%即代表我們正進入老齡化社會),必須重視城市可持續發展與環境保育,並解決目前人口擠迫情況,從而提升生活質素,以鼓勵大眾生育。可惜,縱觀目前的新城區規劃,完全缺乏前瞻與可發展性,故此我們對政府提出以下意見:
1. 降低人口密度,嚴防A區爆煲
政府大幅提升新城A區人口密度,區內大量公共設施、綠化地帶與商業空間受到壓縮,除了降低生活質素,原區就業很有可能成為空談。若按照政府提出的方案,將來澳門會有一半人口集中在A區和毗鄰的北區,基於輕軌系統落成無期且承載力有限、港珠澳大橋輕軌專線轉車節點系統複雜、其他與北區的陸上交通連接處都是交通擠塞黑點,當日後往返兩區的人流大幅增加,公交系統肯定無法負擔,政府目前的方案恐怕加劇對澳門整體交通的癱瘓。而對上述問題非常重要的「東區協調發展規劃研究」,竟在諮詢期結束後才能完成,為此,我們建議降低A區人口密度,將A區部分住宅單位和居住人口平均分配至C區和D區,真正打造宜居之城。
2. B區應打造成地標性「經濟森林園區」
政府公布的環評報告清楚提出,應最大保留西望洋聖母小教堂的觀海視域以及半島和氹仔之間的對景視廊,避免屏風樓,調和博彩建築的誇張形象。因此,B區必須以旅遊休閒文化設施為主軸,配合環山抱海的歷史文化城區,向國際重新推銷澳門。B區位處澳門最重要的門戶海岸線,其發展著實對澳門城市永續發展影響深遠,亦將對澳門能否成為「世界休閒旅遊中心」起決定性因素。目前政府的方案計劃利用此重要地段作為政法區,並興建逾百米高樓,當中包括2,000個豪宅單位,將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實在對澳門未來發展毫無助益。旅遊業是澳門的重要產業,新城區規劃也必須以加强澳門城市魅力和生活品味為長遠目標。
為此,我們建議B區參考新加坡的濱海灣花園(Gardens by the Bay),以行人和單車通道,連接東西兩個區域,配合新城海濱綠廊,建設地標性經濟森林園區,園區內可同時發展會展、休閒、文化、表演空間,帶來更多高質素旅客、推動多元經濟產業、活化本地營商市場,全面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同時亦能保護珍貴的自然景觀,無論在各方面均為對澳門最有利的發展方案。另外,我們同樣建議把B區原來的單位平均分配至C和D區;而原來的政法區則可移至E1區,與將來保安部門設施比鄰,配合第四條跨海通道,輕軌站點、北安碼頭與國際機場,交通便利,時間上E1區亦為最後發展地段,實現「急市民所急」的宗旨,景觀上亦能飽覽未來澳門完美景致,實為政法區最佳落戶地點。
我地.規劃
2015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