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個週末,澳門幾位家長,帶著自己的孩子,嘰嘰喳喳飛進了位於珠海平沙的綠手指有機農場。這一天,農場的小仙和象茵帶著我們逛,並細心介紹農園裡的一草一木,孩子們在農場的泥地上飛奔,摘菜摘到興奮大叫,最後大家帶著滿滿收穫滿足的回家。
「綠手指份額農園」這個名字是一位媽媽在網絡上看到,她在為自己的孩子尋找安全的有機蔬菜。台灣的有機菜太遠,香港的數量稀少,最後發現澳門的鄰居珠海就有一個規模不小的有機農場,在他們的博客上,書寫著滿滿的對農業和綠色生活的熱情。農場最初由一對大學生情侶鄒鄒和魚片開創,鄒鄒引入了CSA“社區互助農業”模式,經過了四年多的歲月,吸引了越來越多心懷理想的年輕人加入,而且也為珠海的市民們提供了綠色有機的選擇。
這次探訪,我們在農場裡看到太多讓人感動的場面——自由自在游泳的鴨子,為恢復活力而休耕的土地,玉米田裡的佛教音樂,散發一股天然肥料味道的堆肥,還有被曬到黝黑青春逼人的年輕面孔,決定訪問一下園長鄒鄒,請他說說農場的故事。以下為我們的對談記錄。
你是在什麼時候開始想要投身農業?為何選擇有機農業為自己的事業?
大學一年級。一是興趣;二是社會責任。我的同學都不願意從事農業,以後就沒有人來種地了,希望以身作則鼓勵更多青年和資金回流農業。
有哪些人在為綠手指工作?
有本地和四川、重慶的伯伯阿姨,更多的是來自全國高校的畢業生,現在核心團隊由十幾個年輕人組成。農園裡大多單身,已婚的簡直是人生贏家。例如13年10月通過志願者計畫加入團隊,現在已經是採配組負責人的阿文,在加入團隊半年後,讓當時在廣州工作的老婆象茵辭掉工作,一起加入這個團隊。
四年來農園人來人往,許多從綠手指出來的朋友回到自己的家鄉,創辦自己的有機農園,像前幾天剛剛離開的農園回到西安的李豪。最初他被安排在小宇的種植組,因為長期缺乏鍛煉,每天腰酸背痛很難耐。瘦巴巴的他把疼痛期熬過去之後,一切勞作都化作日常,又慢慢地肩負起果樹組負責人的重任。
CSA社區支援模式是什麼樣的模式?
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最早出現在德國、瑞士和日本,最初的出現是因為對食品安全和城市化過程中對土地的關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一種共擔風險、共用收益的關係,消費者會預付生產費用,與生產者共同承擔在來年農業種植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並支持使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方式。與以往的收益方式不同,生產者在季節之初就獲得了這一年種植的收益,並且這部分收益對生產者付出的勞動來說是公平的,而與此同時,消費者也獲得了生態有機種植的健康農產品。
該模式在歐洲和北美、日本和臺灣發展得很好。歐洲有幾十個農業企業從事千戶以上的配送業務,據本人所知,其中丹麥有一家最大,配送規模達到5萬戶;在英國該計畫由政府鼓勵推動,稱為“箱式計畫”(因為是用箱子把農產品送至市民家中);在日本和臺灣稱為“宅配”,在臺灣已經發展出上市公司。而在美國有562個CSA農場。CSA可以理解為有機產品直銷的一種模式,在近幾年傳入中國,在北京和上海發展較早,我們嘗試在珠海推行這一模式。在CSA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和輿論帶頭作用。我們作為畢業學生則走向了實踐的第一線。
創業故事裡有什麼最深刻的事?
2013年8月的尤特颱風。因為山上都是移動板房,風刮得房頂嘩嘩響。我們擔心農民伯伯阿姨們的安全,把他們全部安置到鎮上的旅店。當時部分男同胞堅持守在山上,女同胞們則撤到了山下。颱風過後,山上一片狼藉,農園蔬菜損失慘重,不得不停配。通知發出去後,會員們都很理解,讓我們很感動。
綠手指是如何與當地的農民合作呢?
我們還在摸索一套和當地農民合作的方法,目前以僱傭的形式把當地的老農民請過來。我們年輕人缺乏實際操作經驗,當地農民對這裡的土壤、氣候更加熟悉。
比起化肥殺蟲水的工業化農業,有機種植是否要付出更大的心力?
是的。有機農業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用一種對土地比較友好和諧的方式進行生產。以除草為例,工業化農業直接噴灑除草劑,有機農業為了避免對環境的破壞,採用成本更高的人工除草,更耗時耗力。
產量偏低通常是有機農業被一些人士批評的原因,他們說人口越來越多,有機農業無法餵飽這麼多人,請問你是如何看待這些批評呢?
工業化農業的產量看起來很高,但是人們往往忽略它背後使用了大量的農藥、化肥以及石油,這些東西都要花費人力物力去生產的。相對於工業化農業,有機農業的技術要求更高。如果做好適時種植以及輪作,避開蟲害;或是利用微生物技術營造良好的土壤環境,減少作物的病害,有機農業也可以獲得很高的產量。
綠手指會與學校合作,從教育入手推廣綠色生活的理念嗎?
會。農場創辦的本意不僅僅是賣菜,還要把健康生活、尊重土地和農民的理念傳遞到消費者尤其是小朋友的心裡。我們還在跟一些學校洽談,希望可以讓小朋友來農園做農耕學習。
聽說你去了日本考察,可否說說感受,以及你覺得中國的有機農業還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
6月8日我們到仙台參觀鈴木有機農園。我以前見人就說不買日本貨,那天被震撼了,覺得要深刻的檢討一下。當天本來通過朋友約好這個用EM菌進行有機種植的名人鈴木老頭,電話裡也沒說好幾點,他只是非常熱情地說「來呀來呀」。結果參觀當天早上他們地區的電話線壞了打不通,除固定電話外沒留其他聯繫方式。他居然就在公車站一趟一趟地等候,見人就問是不是來參觀的中國朋友,接到我的時候已經等了很久了。雖然他的腰已經不好了,但依然很熱情地一路講,說他進行有機種植20年了,海嘯之後所有東西都毀了,農田變成鹽鹼地了,大家都沒信心,他怎樣帶領大家復產,重建家園。沒保留的告訴我他怎麼做堆肥,還把配方和樣品都給了我。他說他的米非常好吃,帶我去吃用他的米做壽司的一家店,死活我不讓我買單,還帶我逛附近的農資市場,最後送我到新幹線。他沒去過中國,我說一定請他來中國看看。
別的不說,我覺得起碼有兩點我能夠深刻的反省:第一是不管政府怎樣,都要珍惜和尊重中日的民間交流和友誼,特別是這幾天遇到的日本學者和農民都是非常熱情的;第二是以後一定善待每一位來到綠手指參觀的客人,盡我所能去解答他們的問題。30歲人了還被醍醐灌頂。
總的來說,日本的農資行業非常發達。中國國內缺乏一些做有機農業配套設施的企業,如有機肥、微生物、病蟲害控制設施等。如果想在中國建設一個有機農場,只能一切從頭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