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家居種菜開始,過有機生活

剛剛過去的秋季,我們在《論盡媒體》的平台舉辦了「有機蔬菜種植工作坊」。開課第一節,導師和學員們討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甚麼是有機?」,現在似乎小學生也會瑯瑯上口:「無農藥,不用化學肥料⋯⋯。」然而,市面上有很多食品都標榜著「無化學肥料、無化學殺蟲劑、不含農藥、無公害、無添加、有機肥栽種、堆肥栽種、水耕蔬菜、綠色食品、野生、天然、環保、健康」等,是否都可視為有機?那麼,有機農業到底是甚麼?

學員到位於粉嶺的「丹山有機」農場參觀

學員到位於粉嶺的「丹山有機」農場參觀

如果引用有機農業國際組織的定義,可以濃縮為:「有機農業是一套可持續維護土壤、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是仰賴在地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非投入帶來惡果的物質。」可見,產品在生產過程中只強調用了或沒有用到某些物料,不一定就是有機,而需檢視整個生產甚至運輸過程,以及更重要的,是背後的生態平衡理念。

「有機」概念看似外來、時髦、創新,但其實,在數千年的農耕社會歷史長河中,尤其是東亞社會,直至數十年前仍然一直在實踐著有機的生產方式。在當時,常規的耕作過程就是有機農業,而今天,常規的農業成了化學、工業化農業。今天的所謂「常規」農業,是二次大戰後,西方所謂工業先進國家經濟擴張的結果。伴随石化工業的蓬勃發展,化學農藥及肥料的大規模應用,確保了農作物的產量,但卻同時對自然環境,人類健康帶來巨大的傷害。因為,要維持作物產量、對抗蟲害及滿足消費者對「標準化靚菜」的要求,農夫們頻繁使用農藥,不但危害自身健康,利潤亦被盤剝。而過量農藥殘餘留在蔬菜上,引發人心惶惶的毒菜事件,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Photo 30-11-14 12 14 35

化學肥料的有限養分以及其讓植物容易吸收的特性,讓作物得到過多但不均的養分,令植物只會徒長但羸弱,防禦力低,吸引更多的蟲害,這時,只能使用更猛烈的農藥應付。現實是,要研發一種農藥,一般需時八至九年,但昆蟲卻可以在很短的時間,一般是一、兩年內產生抗藥性。這樣的「競技遊戲」要如何繼續?這種邏輯,其實同樣應用在人類醫學及營養學上,醫病及營養補充,竟然是靠「濫藥」。

長期「濫藥」的後果是,化學肥料讓泥土變得貧脊,只能倚賴更多的化學肥料補充,造成惡性循環。 過剩的化學肥料往往會流入河道或地下水中,豐富的養分造成水中藻類大量繁殖,耗用水中的氧氣,令其他水裡的生物(如魚類)集體缺氧死亡。2010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中國農業已超過工業和生活污染,成為污染水資源的最大來源。

或者有人會說,那種「釆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小農田園生活,已經在現今城市化社會中無可能存在。但是百年前,美國農業部土壤所所長Franklin King考察了中國、日本、高麗東亞三國後,對傳統農業資源循環,與自然生態共存的生產系統高度讚揚。尤其驚嘆當時已是人口一百萬左右的大城市上海、武漢、廣州等,可以將城市裡的生活垃圾、糞便污水用作鄉郊農耕的肥料,鄉郊農村則反過來供應城市居民所需的食物,形成一個循環系統。而同時期的美國,卻焚燒垃圾、將糞便污水排入大海,造成極大的浪費和環境污染。因此,有機農業和城市生活,曾經也可以是一條共存的生路,可惜歷史選擇了另一條歪路,至今人類必須面對快將承受不起的惡果。

Photo 3-11-14 14 55 42

唉,講了那麼多,那些有機理念究竟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何關係呢?我們每個人可以做些甚麼呢?家居有機蔬菜種植,可以是一個很好的起點。提到家居種菜,朋友們最普遍的反應是:「種唔種到㗎,我種乜都死」,「我怕蟲,又怕蚊螆」,「我無時間打理」等等。其實,在城市中要自家種菜,並非想像中困難,如家中有天台、露台、花架等,只要願意嘗試,自然會開始關注家居的環境,配合適當的微氣候,包括日照、濕度、風向等,不違農時,按季節變化,約每年3月開始春播,約9月進行秋播。不時不吃,春夏瓜豆為主,秋冬葉菜、蕃茄、蘿蔔等至為豐盛,自種自食可以完全縮短食物里程,減少碳排放,是「From Farm to Table」的完美示範。

當然,植物是有生命的,本身有著奇妙的軌跡,種植本身就是學習熟識生態的自然規則,並不能夠像工業生產般保證每次有相同的結果。重要的是,明白了有機生活的理念,自家種菜當然會避免使用化工產品,盡量利用廚餘堆肥,將每天家裡剩下的蔬菜菜莢、水果皮屑、咖啡渣、豆渣、植物枯葉、廢紙等用來堆肥,將這些原本要送進堆填區的有機「垃圾」循環再用。最理想的情況是,做到家居生活的全循環狀態。

不要以為個人的改變、努力,無法改變整體環境。現時,香港平均每日棄置的都市固體廢物中四成為廚餘,其中三分之二來自家居;三分之一來自與食品相關的工商業源頭,棄置的㕑餘相當於每日要用250輛雙層巴士承載的重量。至於澳門,2011年平均每天產生的垃圾量逾900公噸,當中約三成為廚餘。且看最近香港熱爆的三堆一爐爭議,澳門同樣要面對焚化爐超負荷及堆填區飽和的壓力。如果每家每戶能夠做到全循環的生活方式,讓自家堆肥成為普遍現象時,一方面,減輕城市對垃圾處置的壓力,騰出空間與時間讓社會再思考垃圾處理議題;另一方面,減少因運輸家居廚餘往焚化或堆填的碳排放。

我們以種植自家菜的例子,說明何為有機農業,如何在城市中過有機生活。當然,有機生活的核心,是對人類和環境整體關係的反省和行動,而有機種植只是行動的其中之一。但是,只要開始,就會改變。課程開始的時候,有些學員甚至搞不清自己家居的方位,到慢慢去認識家居微氣候,到開始留意社區環境,甚至會注意工作坊所在平台對面的天台環境,周圍街區的日照、風向。這種對環境敏感度的增加,就是重要改變的開始。

(http://www.ifoam.org/about_ifoam/principles/index.html)

donation-ad

Photo 7-11-14 15 36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