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島新醫院藥到病除?湯家耀:市民要的不是磚頭

三年前政府拋出非常耀眼的百億醫療大計,但除了一堆想像中的政績工程,公共醫療規劃的內涵和方向是甚麼?衛生局一直少有披露。隨著新官走馬上任,澳門將迎接醫療建設「光輝五年」,但建成離島新醫院是否就可以藥到病除,解決百病纏身的公立醫療服務問題?澳門公共衛生政策學會理事長湯家耀坦言,醫療建設「最重要的不是磚頭,而是服務」。他形容澳門的公共醫療政策一直是「三無」:無理念、無政策、無規劃,即使到現在新醫院有哪一些科室和服務一直無人知,而老齡化社會對醫療服務的壓力已經迫在眉睫,政府還未有一套應對方案。

澳門並不缺錢,過去幾年政府派醫療券、增設離島急診、新急診大樓擴建完成都無法紓緩山頂醫院的壓力,輪候時間一樣長,病床一樣不夠,死結似乎十年如一日。湯家耀認為,除了本地人口和外勞迅速增加,醫療規劃本身已滯後,更重要是澳門其實已進入老齡化社會,雖然六十五歲以上人口仍然停留在百分之八,這只是由於有大量外勞和新移民「沖淡」,從數字上感覺不到醫療上有這麼大壓力。他解釋,老年人慢性病、身體機能退化,對醫療的需求往往是爆發式,一下子倍增,特別是七、八十歲的極老年人口。另一方面,醫療服務需求是無限的。他舉了一個生動的例子,如果派飯,人吃撐了便再吃不下,但醫療不是這樣,需求會隨著供應增加而不斷增加,服務永遠都不夠。

離島醫院綜合體將來會有輕軌接駁。

離島醫院綜合體將來會有輕軌接駁。

山頂分流 關鍵在衛生中心

他進一步分析,要解決山頂醫院迫爆,分流的關鍵不在急診,而是各衛生中心。原來衛生中心的醫生應扮演「家庭醫生」的角色,為病者安排一個全面、延續的醫療計劃,做各種檢驗、初步治療和護理,而不是將病人轉來轉去,最後所有病人都被轉到山頂。

現時澳門還未有老人科,一些常見的老人病其實不是重症,不用通通送到山頂,例如:補牙、白內障、青光眼、膝關節退化等,看似輕微,但會影響食欲、無法自己出門,對老人家生活質素有很大影響,一些老人病和復康治療,其實在衛生中心也可以處理,長者留在社區治療比跑山頂方便得多。

澳門公共衛生政策學會理事長湯家耀

澳門公共衛生政策學會理事長湯家耀

明愛總幹事潘志明

明愛總幹事潘志明

專科培訓欲速不達

總括而言,市民睇醫生最關心的不光是多一間醫院,還以下有兩方面:一、可及性,地點、收費、輪候和服務時間,這涉及到公立醫療應提供或增加哪一類服務,有無評估過老人的服務需求?二、醫療質素,會否出現誤診、漏診,是否真的能把病醫好?湯家耀指,前者是制度和流程設計,後者是醫生質素。相對而言,培訓和招聘進度滯後多年,要解決醫護人員的質和量問題實在困難得多。

二○一一年政府公佈百億醫療大計,但不久審計署報告一記當頭棒喝,揭露政府實習醫生培訓還在原地踏步。雖然之後衛生局招募兩批醫科生進行為期一年進階培訓 (詳見另文《衛生局如是說》) ,為將來增聘人手儲備人才,但湯家耀憂慮培訓進度是否真的能趕及離島新醫院啟用,這段陣痛期又會維持多久?「以前山頂專科醫生培訓要六年時間,即使現在急起直追,距離2017、2019兩個啟用時間只剩下2年和4年,新一批專科醫生還未畢業,到時怎辦?」

改革要從骨子裡做起

身兼醫務委員會成員的明愛總幹事潘志明亦強調,新醫療政策不能只看預算、只看基建,更重要是關心病人權益。「 醫院的申訴管道要足夠,不要等到死人塌樓才出聲,聽人投訴好像很蝕底,搵人鬧自己,但其實有預警作用。」他指出,衛生局要改革就要從「骨子」裡做起,「醫生好像車輪轉,出了事都不知要找哪一個負責!前線醫護人員又不夠,一個要睇20個壓力很大,很容易有磨擦和誤會。」他認為不同科室的醫生應有聯席溝通機制,共同會診,減少誤會、推諉或卸責的機會。

社福機構難扺挖角潮

另外,明愛一直有開展社區安老的支援服務,近年以試點形式派護士和物理治療師會上門,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基本護理服務,讓他們延遲進入安老院,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共聚天倫,現時2個小隊預約已很爆滿,要負責百多位長者,平均每天出動三十多次,需求十分殷切。潘志明認為,鼓勵長者居家安老可紓緩院舍的需求,政府花的資源也更少,但社區的支援網絡和配套設施必須足夠,例如:陪診、送飯、家居護理等等。

但政府醫院缺人手,專門提供長者服務的民間機構壓力更可想而知,潘志明說,現在不但政府開考會有挖角潮,就連外僱護理員也有流失的趨勢,「現在全世界都缺護士,菲籍的護理員可以去英國,人民幣升值,內地的也做不長,做兩年有經驗的都寧願留在大陸工作。」 衛生局已計劃將招聘八百多人,社福機構自然首當其衝,「我們最高級的主管人工都不夠山頂護士的起薪點,始終要生活,同事要走都無辦法!」

donation-ad
澳門準備好迎接老齡化社會了嗎?

澳門準備好迎接老齡化社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