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自回歸以來,經濟發展舉世矚目,但在梁啟賢眼裡,「這裡只不過是有一個城市化的外殼,內裡的人依然過著農村式的生活。」他舉例指「澳門很多女生出嫁仍會戴金豬牌,以前的人這樣做是想希望日後多生養,香港已經
唔多見,呢啲係好農村式遺風。」
澳門日漸消失的人情味
香港土生土長的梁啟賢2001年移居澳門,在理工學院任教社工課程,一家大小之後亦取得澳門身份證。與一般人一樣,每年收數千元「止痛餅」,每天過著塞車、交貴租、捱通脹的生活,成為名符其實的澳門人。
他說,2001年初來澳門時,印像最深刻的是這裡的人情味,「剛來澳門,覺得這是個好舒服的地方,完全感覺得澳門的人情味,有很多家庭式經營的食店,老僱主會自己炒兩味,請你飲啤酒,甚至叫你不要點貴價菜。」但經濟急速發展,家庭式經營的店舖買少見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集團,人情味開始消失。「而家好多小型餐廳都以外勞為主,可能講啲 半咸唔淡的廣東話,甚至講國語,銀碼收費不在話下,這都算是一個幾大的城市面貌的轉變。」
凡事講關係的生活文化
但同時對梁啟賢來說,在澳門最「睇唔過眼」的亦是這種講關係、講俾面的「人情味」。曾有一次,本地大學舉辦五四運動論壇,邀請了香港理工大學的學生,卻惹得主人家不高興,「不是因為香港學生講嘢 唔啱聽,而係完咗論壇就全部走曬!」主人家向梁埋怨道︰「那些香港學生連飯都唔食!好唔賞面,最起碼都影張大合照!」梁啟賢說︰「香港人可能鬼仔性格,有人邀請你去這去那,通常99%都不去,但澳門有些相熟的朋友會覺得,你唔好咁招積好喎!」
慢慢地,梁啟賢也開始習慣了這種生活文化,「這裡是一個互相俾面的世界,工作上的方便就是靠這些關係。澳門要公事公辦就好煩,有關係就會好辦事。人地叫得你十次,都起碼去返幾次啦。在澳門如果太過自我,會少好多人際網絡。」他認為,澳門人和內地的文化十分接近,「大家都鍾意講關係、講人情世故」。即使亦有一些反內地客的情緒,但亦只限於埋怨他們佔領了澳門人生活的地方,並沒有發展到香港那樣出現文化差異的衝突。
「家庭的影響力比香港或中國大陸都要深遠」,梁啟賢說有很多學生的父母輩都是內地出生,甚至好多都是低下階層的農民,教育水平不高,但他們的教育會影響子女。「唔好搞咁多嘢啦,安份守紀,最好就搵份政府工……」
260:澳門青年畢生的志業
做公務員,一直以來都堪稱是澳門的「核心價 」。梁啟賢說,澳門都市化的急速發展,並未令青年人有更多的就業選擇,反而投考公務員仿似成為澳門青年人的畢生志業。某大專院校曾經舉辦一個名叫「如何考取公職」的座談會,海報竟然赤裸裸地大字標題︰「我們的目標就是260的崗位!」他笑道︰「咁無大志,哈哈!」
「通貨膨脹咁高的年代,有咩工係薪高糧準的呢?尤其是經過03年『沙士』,更加令到大家覺得做公務員好重要,因為商業世界可能會高薪很多,但亦可能隨時減薪,甚至炒人。但政府最多凍薪之嘛。」他經常打趣說︰「每次政府有社工開考,澳門的社會服務起碼有一半要停頓,因為社服機構裡上至主任,下至社工都一齊去考試。」
梁啟賢說,從前很多大一新生對報讀社工課程總會有些類似「宗教式的感召」,有希望幫助別人的想法。但現時抱這種心態的新生越來越少,「很多大一新生都未知道社工課程係讀乜嘅時候,就已經諗定讀社工,因為日後容易考政府工。」他有同事經常告誡學生︰「勿忘初心」,完成四年大學課程,要記住當初的志願和理想。「我有時都會諗,如果佢哋嘅初心就係考政府工呢……」
緩慢漸變的社會價值
西方很多社會在經濟急速發展的年代,會孕育很多社會運動,反貪污 、反社會不公等等,梁啟賢說,香港的七十年代亦是如此,幾乎每星期都有集會示威。但對澳門人來說,民主、公義等非物質生活並沒有得到很多人重視,「雖然澳門近年的遊行示威都多咗 ,但人數除咗 五月那次,其他的真是寥寥可數。」這種急速的都市化過程,澳門人更傾向以個人的方法而非通過集體行為去面對,「生活迫人?咁就設法考公務員或入賭場,令自己的收入提升囉。」
但明顯地,真正開始在澳門土生土長的八、九十後,已經有越來越多人重視民主和公義,他們有較高的教育水平,「雖然都係想做公務員,但亦會注重子女的教育,以及有更多獨立的思維,眼界會比父母開闊」,梁啟賢說,澳門社會可能要等到下一代人才能見到明顯的改變。